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豆制品 > (转帖)六朝时期赣水下游战略要地(内有介绍彭泽)

(转帖)六朝时期赣水下游战略要地(内有介绍彭泽)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0 16:22   浏览 N 次  

摘 要

江西赣水流域在六朝时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对这一带的若干军事要地作一番考察、考证。描述了要地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的活动有制约作用,人的活动又反作用于地理环境,使之打上“人化”的烙印。
关键词:六朝时期、赣水下游、战略要地

引言

史家对地域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魏晋以后,出现《水经注》、《华阳国志》、《雍录》、《荆楚岁时记》、《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专门地域的著作,尤其是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是研究军事地域的经典著作。然目前国内的军事地理研究仍然非常薄弱,且大多集中在先秦秦汉时期,三国以后的军事地理,成果相对不多。

关于赣水流域军事地理的研究,目前没有以此为名的论文。与此相关的主要论文有:徐声扬:《寻阳、柴桑、旧居和南村的地理位置考》,对寻阳、柴桑、湓城的地理位置作了考释。刘晓祥、李科友:《九江县发现古寻阳城址》确认了怀玉城的地理位置。刘晓祥:《柴桑考辨》肯定了柴桑城在楚城驿,并对孟怀玉筑城质疑。冯敏强:《略谈古代彭泽的军事地位》,对彭泽的地理和军事地位作了考察。这些论文对赣水流域的军事地理形势没有系统的论述,这与江西的历史地位是不相称的。


-、湓口、湓城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湓口城”条云:

湓口城府西一里。自昔为戍守处。宋升明元年,沈攸之举兵江陵,萧赜自郢州还至寻阳,欲留镇之。或以湓口城小难固,周山图曰:今据中流为四方势援,不可以城小难之,苟众心齐一,江山皆城隍也。赜遂镇湓口。齐隆昌初,萧鸾弑昭业,立昭文,江州刺史晋安王子懋谋讨鸾。鸾知其谋,密遣军主裴叔业等袭寻阳。子懋亦遣军守湓城。叔业扬言为郢府司马,溯流直上,至夜回袭湓城,遂下之。……唐武德四年,改湓城为浔阳县,又分置湓城县于此。八年,复省入浔阳,改置湓城戍,后废。

按:湓口城-湓口戍为一军事机构,早已有之。据浔阳记:“汉高祖六年灌婴所筑。建安中孙权经住此城.自标作井地,遂得故井。井中有铭石,云;“汉六年颖阴侯开此井。” 《晋书?地理志下》谓柴桑有湓口关,即指此,乃六朝戍守重地。故址在今龙开河(湓水)以西,赛城湖闸口以东,土名官牌夹一带。湓口,即湓水之入江处,也即何晏在《九江志)中说的“湓浦”。 同见《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湓浦港”条:“湓浦港府城西半里。源出瑞昌县清湓山,亦名盆水,流入境,又东经城下,西通龙开河,北接大江,渊深不测,昔为商旅泊舟处。俗传昔人尝洗盆于此,忽水涨有龙衔盆而去,因名。其入江处谓之湓口,自昔为戍守处。”东晋初,寻阳县治于此,始有湓城,至义熙八年被省并。梁太清二年,分柴桑置汝南县,并州治湓城。洪亮吉《补梁疆域志)云:“寻阳郡领县三:柴桑、汝南、上甲,治汝南。”晋何晏在《九江志》卷六十一中云:“湓城,青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浦曰湓浦.江州故有湓江。”此处所说的湓城和湓浦应是两个地名,即湓口戍和湓浦港。湓城,在东晋时是一座小镇。由上文可知,永嘉初为寻阳县治,湓城正是在此时兴起的,至义熙八年县治被省并。而作为军事城垒和港口的湓口及经济意义的湓城(没有了行政机构和县名)仍然存在,至刘宋时已成为物资集散地和转送口,据《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孝建元年正月臧质“擅用湓口钩沂米”注:“湓口即湓城,今九江米,荆、湘、郢三州之运所积也”。又见《德化县志》:“德化县西有湓口城,又有寻阳故城,东晋所置也。” 从此文看,“湓口城”即湓城;“寻阳故城”指怀玉城,不是柴桑,因柴桑为汉县,早已有之。由此可知,东晋至宋、齐的湓城是在湓口的,二者为同一座城;有县治时称湓城,无县治时称湓口戍或湓口。此地交通虽好,军事防卫条件并不理想。因此,梁时,本着政治和军事的考虑,将湓城移动到了更为理想的地方;将湓城镇从柴桑析出置湓城县,并将州郡治所从柴桑城移治于此。当时北魏孝文帝举兵南下,流民大量涌入南方,在湓城聚居了很多汝南流民,为着安抚流民和招徕北方士族,便设置侨县来保持北方人原籍以安定人心,于是改湓城县为汝南县,故湓城和汝南异名而同地域,其城址在今瑞昌市的横港镇。唐武德四年,改湓城为浔阳县,并在原湓口设置湓城县。故不能把湓城和湓口混为一谈。 总之,作为军事机构的湓口戍和港口的湓浦港都在湓口,而县治湓城则因时代有变动。

二、半洲

半洲亦作“半州”。如《吴书?孙虑传》:“权乃许之,于是假节开府,治半州。” 在湓城的西北方向的长江边,就是半洲城遗址。半洲城遗址位于沙河街西北47公里城子镇乡境。南负烟墩山,北临长江,三面环水,因名“半洲”,亦有谓由“蚌江”或“蚌洲”演变而成,隔江与汉寻阳城翘首相望,素为长江南岸戍守要冲。相传城垣为三国吴大帝孙权次子虑镇守时筑。《三国志》载,三国初期,孙权还未称王,派兵屯守半洲城。据《三国志吴志?张昭传》,昭弟子奋官至“平州”都督。 据《三国志辨误》(下),此“平州”为“半洲”之讹 。由前引《读史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德化县“半洲城”条可知半洲是孙吴沿江置督的军事要地之一,有人因“洲”之本义误之为江心洲,如赵小勇在《东吴长江防线兵要地理初探》一文中:“据《三国志》,在长江防线中,得到部署的江心洲有:新洲、扶州、洞浦、半州、濡须中洲、江陵中州、百里洲等。”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次子孙虑为“镇军大将军,假节开府,治半洲”。 随着东吴势力的日渐强大,半洲城虽然扩大了不少,但与寻阳城和湓城相比,毕竟还是弹丸之地,于是,半洲城最终因军事位置的稍逊而被放弃荒废了。从《晋书?王焕传》可知,晋初战乱后,半洲已经残破。王焕的葬礼很隆重,琅邪国右常侍孙霄上疏谏曰:“……臣至愚至*,忽求革前之非,可谓狂瞽不知忌讳。然今天下至弊,自古所希,宗庙社稷,远托江表半州之地,凋残以甚。”由前引《读史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德化县“半洲城”条知,咸康五年,东晋梁州刺史庾怿屯半洲。至咸康八年,褚裒为江州刺史,镇半洲,治于此。这是半州最后一次见于文献。南朝后期,随着行政区划变迁,半州城渐次衰落。加上江流终年冲刷,遗址大半崩塌。以后,半州城在南朝之后的历史文献中销声匿迹了。

三、桑落洲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荆江河段多沙洲而呈汊流发育,下游江阔水深亦多洲滩。《水经注》中即有多处记载。长江防线,不仅是“以江淮为城堑”,而且“以洲渚为营垒” ,充分利用江心洲设置防御。清朝知县高植自八里江抵牧鹅林诗:“东云濒江桑落洲……。”八里江在今湖口附近,八里江江面极其宽阔,据传江面宽达八里,称“八里江”。“沙河一名濂溪港,三源。一出匡庐山,一出白鹤洞,一出五老峰,会于沙河市东北流注之。新桥水出天花井西北流注之。又东北为菱角湖、八里湖,又东为甘棠湖,北流注于江。大江又东,经府治北。又东,夹秦谢家洲、永和洲而东经湖口县北八里口,受翻阳湖。” 可见,桑落洲在湖口附近,也为一水军要地。如 《读史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德化县“桑落洲”条云: 桑落洲在府东北过江五十里。昔江水泛涨,有一桑流至此,因名。旧《志》云:洲在湓城东北大江中。晋元兴三年,刘裕遣何无忌等西追桓玄,败玄将何澹之于此。义熙六年,刘裕讨卢循,战于桑落洲,败绩。宋泰始初,长史邓琬奉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令子勋建牙桑尾,即桑落洲之尾也。按:桑落洲为汉彭泽县地,古已有之,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郡北,五里名曰乌江,远则百余里,是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余里合流。”

目前九江市东北张家洲汉道的前身是桑落洲汊道,其历史演变过程十分复杂。汉代以后,“九江”水系在小池口汇合东流至湖口,受赣江顶托形成桑落洲于江心。 它是东晋南朝江州的重要门户、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战略要地。南朝几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都与此地有关,为水军必争之地。晋元兴三年(404年)何无忌败何澹之于此, 义熙六年(410年)刘毅讨卢循也战于桑落洲, 宋泰始初,晋安王子勋建牙于桑尾, “即桑落洲之尾。 洲之西日白茅湾, “梁承圣元年(552年)陈霸先帅甲士三万,舟舰二千,发豫章次桑落洲,会王僧辨于自茅湾。

直至唐宋元时期,桑落洲尚在江中。《通典》江州有桑落洲记载,《太平寰宇记》舒州宿松县:“桑落洲在县西南一百九十四里,江水始自鄂陵分派为九,于此合流谓之九江口。按此洲与江州得阳县分中流为界”,胡三省注《通鉴》也明确指出:“桑落洲在湓城(今九江市)东北大江中”。

四湖口

湖口,有石钟山、小孤山扼入江口,地势险要,素有“三江之门户”,“江湖锁钥’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石钟山位于鄱阳湖东岸,它由两座低矮的石质小山组成。位于今湖口县城南的叫上钟山,位于城北、濒临鄱阳湖出口处的叫下钟山,面积约零点二平方公里。石钟山面积虽小,海拔也不过七十米左右,但由于地势奇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伍被传》记被谏淮南王刘安曰:“略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按:豫章之口,就是湖口。正义云:“豫章口即彭蠡湖口北流出大江者,今直谓之湖口也。水经注云:“沔水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与江合流,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沔水即汉水也,今汉水自武昌与江水合,东流至黄州府,又东南流入江西界,至湖口县与豫章江水合。 豫章的得名,春秋因豫章水(今赣水)得地名,汉又以此地名郡。《汉书?地理志》:“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 豫章的得名的最常见的两种说法,一是雷次宗《豫章记》:“似因此水为其地名。”二是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郦道元肯定了前说。 而杜预说豫章当在江北,后徙江南的说法有误。

《读史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德化县“湖口县”云:

湖口县府东六十里。东至彭泽县六十里,南至南康府都昌县百四十里。汉彭泽县地。刘宋时为湖口戍。齐、梁至陈亦皆置戍于此。隋属湓城县。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属浔阳县。南唐保大中,升为湖口县,属江州。宋元因之。县无城,编户十七里。

按:湖口最初没有县城,只有军事驻地。从汉至六朝,湖口属彭泽县。湖口戍的具体位置,杜佑曰:“彭蠡湖口,故左里也,即晋义熙中刘裕败卢循处。”《晋书》载有晋初周访等人与华轶战于湖口之事,“访与甘卓等会于彭泽,与轶水军将朱矩等战,又败之。” 又《读史方舆纪要》:“齐东昏侯末,萧衍引兵东下,前锋邓元起将至寻阳,江州刺史陈伯之退保湖口。”由宋至陈,皆为戍守重地。可见,湖口“独当东南一面之险” ,在六朝为一重要的军事据点。

五、彭泽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彭泽,早在西汉初年就已设县,其后一直延续一千多年,为赣北十县中唯一的一个名称不变的古县,可谓历史悠长。古彭泽在中国古代并非重镇,但从未受到轻视,首选是因为它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

古彭泽地处三省(江西、安徽、湖北)交界,北有长江天险,西有彭蠡湖水上要道。如此独特的地理优势实属难得,从而决定了古彭泽应有的军事地位。古彭泽占江西北门,控彭蠡湖口,北连江淮,东觊金陵,西望湖广。“地踞险阻,形胜独擅”,“实为东南各省锁钥,不徒扼一省之咽喉。”(清同治版《彭泽县志》)

在古彭泽西面,另有九江重镇(历代郡治、州治所在地),是入赣咽喉要道,常年驻有重兵,因而影响了古彭泽的军事地位。一方面,古彭泽仅是县级行政区域,主要是起拱卫九江重镇作用,军事地位要次于九江,另一方面,古彭泽又不同子一般的县,它与九江重镇并列为进入江西的门户,甚至由此入翰可以进开九江重镇,成为历代兵家避实就虚的必由之路。

《读史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德化县“彭泽”云: 彭泽故城县东三十里。汉彭泽县盖置于此。后汉仍属豫章郡。兴平二年,扬州刺史刘繇为孙策所败,溯江西上,驻于彭泽。建安四年,孙策绐庐江太守刘勋伐海昏宗帅,遣兵屯彭泽,邀勋还道,击败之。十四年,孙权置彭泽郡,以吕范领彭泽太守,郡寻废。晋仍属豫章郡。永嘉以后,属寻阳郡。宋、齐因之。梁置太原郡,领彭泽、晋阳、和城、天水四县。按:从鄱阳湖形成的历史看,北魏之前,湖水未过婴子口,因而从古彭泽可陆路直达海昏,尔后到江西腹地豫章。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汉献章建安四年庐江郡守刘勋乘借粮之机,“潜军到海昏邑下,宗帅知之空壁逃匿,勋了无所得。时(孙)策西讨黄祖及石城,闻勋转身潜海昏,便分遣从兄贵、辅率八千人于彭泽待勋。”刘勋由皖渡江达古彭泽,然后南下至海昏。这条道路是由皖入赣的最佳线路。另外,也可由皖城南下,绕过江北彭蠡泽渡江达柴桑,再到海昏。这条线路距离长,又要过重兵把守的九江,显然不如前一条线路迅速、稳妥。孙策也注意到了这点,料定刘勋必经这条线路的门户一一古彭泽回巢。于是遣下伏兵,守株待兔.果然,刘勋回兵经过古彭泽时遭到伏击,孙策军“于彭泽破勋,勋走入楚江。”

此外,古彭泽辖地的彭蠡泽也是水上军事要道,是由水道出入赣中的必经之路。例如,东晋末年,广东发生卢循、徐道覆起义,义军由广东北上攻打建康,就是经庐陵、豫章,沿赣江入彭蠡湖,然后进长江,顺流而下,直指建康的。后因受挫,卢循率众又由彭蠡湖“南走将趋豫章”,在今都昌县左里镇附近彭蠡湖中,“悉力栅断左里”, (此处古时两山夹水,地势险要)后刘裕军至,破其栅,所杀甚众,卢循单舸逃跑,余众多降。益州刺史朱龄石伐蜀时,袁豹的檄文中,就歌颂了此战胜况。“左里之战,水靡全舟,或显戮京畿,或传首万里。”

其次,彭泽县的重要还由于是一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和军资补给中心。《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说:“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赢蛤,食物常足。”这些都是对江南大地的泛论,既关系经济形势,又涉及自然条件。饭稻羹鱼,火耕水耨,二者都是江南水乡自然条件的产物。豫章郡农民很早就栽培水稻,至汉代稻谷已是人们的主粮。江河湖泊区域肥沃土壤和良好的灌溉是水稻相对高产的自然保证。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到东晋时已成为粮谷充实之地。“其仓……在外有豫章仓(在今南昌)、钓矶仓(在今都昌)、钱塘仓(在今浙江杭州),并是大贮备之处。” 东晋王朝在外的三大粮仓,有一个在彭泽县附近。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距湖口县城南八公里的象山,出土了象山东汉纪年墓。从中可见,陶瓷工业已经较发达,其中陶制的马、牛、羊、狗、猪、鸡、鸭等说明家畜种类繁多;还有陶马,怀疑此地为一养马基地。

结语

地理环境对人的活动有制约作用,人的活动又反作用于地理环境,使之打上“人化”的烙印。因为地理优越和有军事价值,这些要地在六朝时期获得了优先发展。

在人、地、武器三军事要素中,人、武器随时代推移而不断变化,只有沧海桑田、湖河、山川等是相对不变或变化微小的。因此,对军事要地的研究,或许能对当今的战略决策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田燕兵(1975-) 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硕士,从事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
联系方式 E—MAIL tiantianxue2008@yahoo.com.cn
TL 132-07488760
邮政编码:410081。
地址:湖南师范大学高师培训楼317#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