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豆制品 > 白龙山研究(一)

白龙山研究(一)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9 02:21   浏览 N 次  

仙磑山福地,龙水喷洞天

——再证白龙山即传说中的仙磑山福地

早在2008年,我就曾撰文指出,白龙山即传说中的道教第三福地仙磑山。但那时的我虽然经常登斯山,对它却并不是十分了解。曾错把“透天饭甑”当成“九州崖”,并写下《何处仙磑山,叠叠九州崖》一文。不久后,我在《白龙山——失落的道教第三福地》等文章(草稿)里纠正了这一错误。

以前的文章均只从道藏文献和白龙山“透天饭甑岩”的形状上进行分析,大抵还只是猜测。最近查阅《永乐乐清县志》、《白龙山志》等古籍,大有发现,因此再撰此文,试图做一个总结。

漏掉的两字

《云笈七签》曰:“仙磑山(一作仙礚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张重华治之。”

有关此条,西乡南航先生有过精辟的分析:温州自古没有梁城县,只有乐成县,“乐”字繁体为“樂”,不少文献亦作“樂城县”,即今乐清市,城关至今仍名“乐成镇”,乐清市东乡有白溪、白溪镇(现已并入雁荡镇)。

对 于南航先生的分析,笔者深以为然。古时记录文献多凭手抄,抄错难免,“梁城县”显然是“樂城县”的笔误。仙磑山就在乐清市境内无疑!

同时,窃以为南先生的分析还不够彻底。

对照《云笈七签》上下文的习惯记录方式,诸如“大箬岩,在温州永嘉县东一百二十里,属地仙李方回治之”、“焦源,在建州建阳县北,是尹真人隐处”等条,笔者以为有关仙磑山的记录漏掉了两处:一是方位,二是“属”字。

按文献原意,仙磑山当与白溪同一个方向,即在乐清市东乡,且在县治与白溪之间。那么,这条道藏文献的原文应当为:

“仙磑山,在温州乐成县(东)十五里,近白溪草市,(属)真人张重华治之”。

何物“仙

至于山名,更为重要。

《说文解字》曰:“磑,即硙,从石岂声。古者公输班作磑。”

硙,就是石磨。

人们往往会把极大的物事进行仙化,比如一个巨大的人脚形陷坑称为“仙人脚印”。“仙磑”,当为一块很大的磨盘状的石头。我曾在一本《三字经》的注本里看到七十二福地里没有“仙磑山”,而有“石磑(磕)山”,排第五。不管怎样叫,都可以肯定仙磑山是以景名山——不可能以形名山,乐清还没有一座山整体象磨盘的,估计全国也没有——就是有一处标志性的山峰,象一块巨大的磨盘。

白龙山道统

白龙山恰恰符合这样的要求——它在乐清市东乡,与白溪隔山。重要的是,它的最高峰“透天饭甑”就象个大磨盘。

白龙山古称“窑岙山”、“丫髻山”、“仙鹤山”,后因“白龙圣母”的传说而改名白龙山。白龙山系括苍山余脉,最高峰“丫髻峰”双岩对峙,蔚为奇观。其中的“透天饭甑岩”的径长远远大于高度,形态扁圆,与通常所见的“饭甑”不大相象,倒象是一块大“磨盘”。

白龙山的龙水喷景区(凫湖景区)山坪开阔,道气盎然。山势绝高,古时人迹罕至。上有凫湖(据清吴永佶《白龙山志》,凫湖“在龙山巅,方二里许,水春夏不涸,望之如湖,一曰龙湖……与雁湖并列”,今仅余池塘状)、龙水喷泉(《白龙山志》云:“在西坳外,平石一片亩许,石中有小罅,长五寸,阔二寸,水从上喷不绝,甘冷异常”,今已近涸,长年难得数滴),水源充足。

——实在是一个修真的好去处!

凫湖和龙水喷泉前的青云道观蜚声温、台——青云道观是为纪念白龙圣母之兄江青云在此坐化而改的名字,之前的龙水喷道观历史则久不可查——道统源远流长。

景区内更有许多沾仙气的物事,如“仙人脸盆”、“仙人板帐”、“仙人脚印”等等,更证明了此处仙意由来已久。

在龙水喷景区东面遥望“透天饭甑”,可不正象一个“仙磑”——大石磨!

谬误的“十五里”

白龙山在虹桥镇,离乐清城关有十五公里,也就是三十里。从距离上,是否有误呢?

不是的。

《永乐乐清县志》载:“白溪,去县东八十五里,在山门乡……”

这里,就产生一个疑问:仙磑山离县治十五里,离白溪七十里,道藏文献怎么会舍近就远,记成“近白溪草市”?

因此,笔者认为“十五里”必谬!

从乐清县治到仙磑山的距离不是“十五里”,而是“五十里”。

据《永乐乐清县志》,“窑岙山,即丫髻山,去县东五十里。山北曰山门乡,山南曰瑞应乡。山绝高,海舰皆以为准。”

古时虹桥平原一带大部分尚是海涂,驿路依山脚而行。从乐清县治到虹桥的窑岙驿有五铺路,就是五十里。

注意这里,白龙山(窑岙山)山南是瑞应乡,也就是现在的虹桥平原一带,山北是山门乡,包括现在的芙蓉、雁荡、大荆以及温岭县等地,也就是“白溪草市”所在的乡。而白龙山离县治“五十里”,与白溪一山之隔,仅三十五里,说“近白溪草市”才属正常。

那么,可以清楚了,“十五里”系“五十里”倒抄之故!

于是,这条文献的正确记录就浮出水面:“仙磑山,在温州乐成县(东)(五十)里,(属)真人张重华治之。”

开山鼻祖是何方神圣

张重华是“真人”级别的修行者。一般来说,真人的修为在仙人(地仙)之上。如孙思邈的《存神炼气铭》把仙人列为第三候,把真人列为第四侯(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第四候,炼身化气,名曰真人);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把仙人列为第四候,真人第五候(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化气,名曰真人)。但是,错非洞天福地的“仙磑山”条的记载,真人张重华也就早早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翻不起一滴水珠。

那么,作为白龙山——仙磑山的开山鼻祖,张重华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笔者以为,此人即乐清第一位名士张文君。

《永乐乐清县志》载,张文君“字子雁,乐清人。世居白鹤山下,得神仙修炼之术,于所居傍炼丹。郡守王羲之慕其名往访焉。文君以余药掷溪水,遁于竹中。右军不获见而去”。

按这则记载,张文君也是修道有成之人,可以“炼形化气”,这才能遁入竹中,让王羲之找不到。

张文君也知道自己名气太大,来访者多了会妨碍修行,“后遂舍宅而为寺,日中乘白鹿入山,不知所之。”他骑了白鹿,一路迤逦向东,曾在石帆乡(今石帆镇)贾岙的龙门山玉箫峰逗留吹箫,箫声甚至传到了蒲岐,至今蒲岐镇仍有“听箫堂”。贾岙古名“鹿岩”,便是纪念张文君骑鹿游过此地。

或许张文君也曾对龙门山考查一番,终认为不适合他修炼,遗憾而去。他的踪迹到此为止,后来就“不知所之”。所谓“不知所之”,就是说他已经找到修炼之地,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

按这样的路线,张文君势必要继续往东。那么,他最终找到的地方,不就呼之欲出了?

于是世上就少了一个高士张文君,多了个真人张重华。

白龙山的开山时间

从张文君开始算,白龙山开山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比雁荡山早多了。

现在最早吟咏白龙山的作品是唐会昌年间温州刺史韦庸的《丫髻岩》:

丫髻山头残月,腊岩洞口斜阳。

啼鸟唤人归去,此身犹在他乡。

温州刺史游白龙山,纵然不是前呼后拥,也有数个名士相陪。他仅提丫髻岩而不言仙磑山,可见那时“仙磑山”之名已然失传,更有可能乡人根本不知道此山即“仙磑山”。

这里要再次提到“磑”字。乐清一带的山名都起得通俗,乐清也没有把石磨叫作“磑”的。若是本土乡人起名,多半会叫作“仙磨山”而非“仙磑山”。

“仙磑山”这一名字,应当是张重华或记录洞天福地之人按“透天饭甑岩”的形状而自撰的。由他起名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此山原本无名,二是此山有名,但是山下人烟稀少,他找不到人问。而张文君(张重华)是道德之士,只知修炼,不关心地名。记录之人只好自己起了个名字。

不过,白龙山雄峙岐海,是航船的指标,“海舰皆以为准”,这样的山不大可能没名。所以第二种可能居多。这也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道藏有“仙磑山”而乐清本地人不知道此山的原因。

“七十二福地”一说最早记载见于南北朝时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这不也正好说明了“仙磑山”之名、“张重华”其人的出现要早于《敷斋威仪经》的成书时间,而差不多是东晋末期。

那么,白龙山的开山时间就毫无疑问了。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上一篇:阅江楼的楹联 下一篇:豆豆的一些画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