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王尔德。卡夫卡。法斯宾德。(其之二)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3 22:55 浏览 N 次
接上篇。
=======================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 现代派文学 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 表现主义 ,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 生于 捷克 (当时属 奥匈帝国 )首府 布拉格 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 布拉格大学 ,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 肺痨 。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 普鲁斯特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 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布劳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美国诗人 奥登 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 但丁 、 莎士比亚 、 歌德 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六十年代的美
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能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卡夫卡的《 变形记 》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说《 饥饿艺术家 》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另外一些小说是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如《判决》和名篇《乡村医生》,这里,现实和非现实的因素交织,透过这些荒诞的细节和神秘的迷雾,这里寓意着:人类患了十分严重的病,已经使肌体无可救药。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医生医治不了的,这里的医生最后也变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 在流放地 》以及《 万里长城 建造时》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其中的腐朽。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中写到:中国老百姓被驱赶去建造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长城,他们连哪个皇帝当朝都不知道,许多年前的战役他们刚刚得知,仿佛是新闻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边云集着一批能干而来历不明的廷臣,他们以侍从和友人的身份掩盖着艰险的用心。” “那些皇妃们靡费无度,与*刁的廷臣们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纵欲恣肆,恶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饭。”他还写出了表现 民主主义 思想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恰恰是有关帝国的问题应该去问一问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帝国的最后支柱呢。”
在世界文学史上,弗兰兹·卡夫卡绝对是一个异数。作为一个文学大师,他极为罕见地不是本国或本民族的代言人,更别提什么"时代的良心"之类的了。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他说。
于是,他血液中对永恒的强烈渴望驱策着他孤身独对一个异质的世界,并且与之作无望的缠斗,就像他作品里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夜晚踏雪来到神秘、强大的城堡面前,对自己的宿命已洞若观火:为进入它倾尽毕生心力,直至生命消殒。也可以说,孤独就是卡夫卡的宿命,他之渴望孤独恰如猛兽嗜血。
他说:"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同时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藉着孤独,他能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它,因为它完全来自他个人,也仅属于他个人;他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他们或者叫K. ,或者叫卡尔,或者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这是卡夫卡相知最深的女友密伦娜对他的描述。
关于卡夫卡,一个需要纠正的误解是,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身材瘦小,落落寡合。事实上,他身高一米八二,相貌英俊,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颇能虏获女性的芳心,这一点,他短暂一生中堪称频繁的艳遇可资佐证。他几乎每次去疗养院病休,都会同某位红颜知己发生始而急促热烈、终又不了了之的恋情。卡夫卡与未婚妻菲莉斯第一次婚约的解除就是因为他同菲莉斯的女友、负责调解二人关系的格莱特发生了超乎友情的关系。为此,菲莉斯、菲莉斯的妹妹、格莱特等人专门组成了一个"法庭",对卡夫卡进行审判--恰恰是这场审判给卡夫卡带来的罪孽感、恐怖感和无力感,导致他日后写出了不朽名作《审判》。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常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而他个人,也不过是这古老的伟大事业心甘情愿的祭品。从这一点上考量,他焚膏继晷地写作、又不断地毁弃自己的作品的举动,就超越了自厌和自虐,而达至大诚大勇的境界;他那卑微、晦暗、支离破碎的一生也因而获得了一贯性和力量。
卡夫卡1924年6月3日因肺病辞世,他曾在遗嘱中要求挚友马克斯·布罗德将他的全部手稿统统付诸一炬。所幸,布罗德没有这样做。
====================
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籍贯:德国 巴特沃里斯霍芬
职业:演员 导演 编剧
生卒:1945年5月31日生于巴特沃里霍芬,1982年6月10日卒于慕尼黑
他英年早逝,只活了37岁。
他自学成才,24岁开拍自己的第一部 电影 长片。
他在14年时间里,拍摄了25部故事片,14部电视片和两部纪录片。
他吸烟,他酗酒,他吸毒,他双性恋。
1945年5月31日,法斯宾德出生于 巴伐利亚 ,父亲是个医生,母亲是个兼职翻译。法斯宾德出生的年代,正是德国最穷困混乱的时期,家里挤满了破落的亲戚朋友。法斯宾德从小就缺乏父母之爱,一方面小法斯宾德更加孤独内向,另一方面他也学会了虚伪的讨好和乖巧。法斯宾德的家,也是父亲的诊所,坐落在一条通向慕尼黑市中心风化区的街道旁,风化区的妓女们经常到这个诊所做政府的例行体检,小法斯宾德从小就生活在以性为生意的氛围内。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小法斯宾德由母亲抚养。
自私的母亲,一直是法斯宾德的作品中常见的形象,可能就是源于这段两人生活的折磨记忆。法斯宾德八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和一个19岁的少年成了情人,而这个19岁的情人觉得自己应该以父亲的身份对法斯宾德尽责,小法斯宾德的苦恼可想而知。
稍后的记忆,就是凄凉的寄宿学校生活和母亲不断的爱恨纠缠。十五六岁时,法斯宾德离开母亲到 科隆 和父亲住了一段时期,父亲已经被吊销医师执照,靠 出租公寓 为生。法斯宾德就替父亲向一些外籍劳工收取房租,并开始了自己的卖淫活动。
1964年,法斯宾德决定中断 中学 学业,进入慕尼黑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当时的同学中就有后来德国第一女星、也是法斯宾德的爱将 汉娜·许古拉 。同时,法斯宾德时而做演员,时而做助理,并通过大量的影片观摩,积累着自己的电影经验。当财源匮乏的时候,法斯宾德也毫不介意地继续在低级酒吧和外籍工人区拉客卖淫,与他同居的女人也是一样,据说他早期的几个 剧本 就是女友接客的时候在对门的酒吧里写成的。
1965年,20岁的法斯宾德开始了自己电影的第一步,拍摄了短片《城市流浪汉》(城市游民),第二年又拍摄了《小混乱》。两部短片只能算是积累了经验,法斯宾德仍然不能拍摄大型作品。
1966年,法斯宾德投考刚刚成立不久的 柏林 电影电视学院,却未被录取。
1967年以后的两年间,法斯宾德开始从事舞台工作。最早参与到“动作剧院”时,法斯宾德只是个小团体的外来者,但他很快以野心和实力建立了自己在这个小团体里的领导地位。在1968年“行动剧场”从内部瓦解了,法斯宾德随后领导着一批演员创立了“反戏剧”剧团,并成为负责人。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反戏剧剧团”成了当时德国风起云涌的先锋派剧团之中最突出的。法斯宾德组织、创作、导演、主演了大量先锋派舞台剧,不仅呼应了德国戏剧舞台“民主控制”的理念,而且为日后的电影摄制准备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反戏剧剧团”的成员后来都成了法斯宾德电影摄制组的主要人物,像 作曲家 拉本,演员、美工拉伯,以及包括在“反戏剧剧团”客串的汉娜·许古拉在内的大量演员,他们都和法斯宾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 瑞典 的戏剧电影大师 伯格曼 相类似,这个稳定的团体为低成本高效率的 电影制作 提供了基本保证。1968-69年间,法斯宾德带领着10余名“反戏剧剧团”成员把主要创作投向电影领域,正式开始了疯狂的电影创作生涯,在随后短短的两年中共拍摄了11部电影、电视。
如果说,法斯宾德最早的两部 电影短片 中,《城市流浪汉》是来源于 法国 罗麦尔《狮子星座》的创意,《小混乱》则是向 戈达尔 的《精疲力尽》致敬,那么,在几年的“反戏剧剧团”的锻炼之后,法斯宾德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剧作风格和电影形式。《 爱比死更冷 》,这部法斯宾德的处女作,是由他自编自导自演完成的。这部以 好莱坞 强盗片的形式描述现代青年彷徨心态的影片,还有受到戈达尔、 梅尔维尔 、施特劳布等人影响的痕迹,而且风格上也还很凌乱,所以还没能在 柏林电影节 上脱颖而出,但已经在当时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同年,他的另一部根据自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卡策马赫尔》(外籍工人)问世。“卡策马赫尔”是德国当地人对外籍劳工的蔑称,暗示外籍工人的性行为就象一只发情的雄猫一样,有人甚至因此而将该片译为“阳具艺术家”。“ 局外人 不仅只是必需忍受孤寂的侵蚀,同时也不得不去对抗来自群体的偏见和敌意,这是法斯宾德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同时,影片移植于“反戏剧剧团”的带有先锋色彩的形式感也趋于成熟。世界著名电影刊物《画面与音响》的记者评论到:“看过《卡策马赫尔》之后可以断言,法斯宾德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在戈达尔与施特劳布所做出的开创性业绩的基础上,正开拓着新的天地。”
法斯宾德的前两部作品的确显示出他在电影形式上独特的风格,持续、静止无动作或极少动作的长镜头,以及“反戏剧剧团”风格化的表演,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单调效果,这与法斯宾德自身的看法是相一致的——“它们是对感情状况的一种确定”。
=======================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美国诗人
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能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卡夫卡的《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
在世界文学史上,弗兰兹·卡夫卡绝对是一个异数。作为一个文学大师,他极为罕见地不是本国或本民族的代言人,更别提什么"时代的良心"之类的了。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他说。
于是,他血液中对永恒的强烈渴望驱策着他孤身独对一个异质的世界,并且与之作无望的缠斗,就像他作品里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夜晚踏雪来到神秘、强大的城堡面前,对自己的宿命已洞若观火:为进入它倾尽毕生心力,直至生命消殒。也可以说,孤独就是卡夫卡的宿命,他之渴望孤独恰如猛兽嗜血。
他说:"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同时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藉着孤独,他能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它,因为它完全来自他个人,也仅属于他个人;他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他们或者叫K. ,或者叫卡尔,或者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这是卡夫卡相知最深的女友密伦娜对他的描述。
关于卡夫卡,一个需要纠正的误解是,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身材瘦小,落落寡合。事实上,他身高一米八二,相貌英俊,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颇能虏获女性的芳心,这一点,他短暂一生中堪称频繁的艳遇可资佐证。他几乎每次去疗养院病休,都会同某位红颜知己发生始而急促热烈、终又不了了之的恋情。卡夫卡与未婚妻菲莉斯第一次婚约的解除就是因为他同菲莉斯的女友、负责调解二人关系的格莱特发生了超乎友情的关系。为此,菲莉斯、菲莉斯的妹妹、格莱特等人专门组成了一个"法庭",对卡夫卡进行审判--恰恰是这场审判给卡夫卡带来的罪孽感、恐怖感和无力感,导致他日后写出了不朽名作《审判》。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常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而他个人,也不过是这古老的伟大事业心甘情愿的祭品。从这一点上考量,他焚膏继晷地写作、又不断地毁弃自己的作品的举动,就超越了自厌和自虐,而达至大诚大勇的境界;他那卑微、晦暗、支离破碎的一生也因而获得了一贯性和力量。
卡夫卡1924年6月3日因肺病辞世,他曾在遗嘱中要求挚友马克斯·布罗德将他的全部手稿统统付诸一炬。所幸,布罗德没有这样做。
====================
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籍贯:德国 巴特沃里斯霍芬
职业:演员 导演 编剧
生卒:1945年5月31日生于巴特沃里霍芬,1982年6月10日卒于慕尼黑
他英年早逝,只活了37岁。
他自学成才,24岁开拍自己的第一部
他在14年时间里,拍摄了25部故事片,14部电视片和两部纪录片。
他吸烟,他酗酒,他吸毒,他双性恋。
1945年5月31日,法斯宾德出生于
自私的母亲,一直是法斯宾德的作品中常见的形象,可能就是源于这段两人生活的折磨记忆。法斯宾德八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和一个19岁的少年成了情人,而这个19岁的情人觉得自己应该以父亲的身份对法斯宾德尽责,小法斯宾德的苦恼可想而知。
稍后的记忆,就是凄凉的寄宿学校生活和母亲不断的爱恨纠缠。十五六岁时,法斯宾德离开母亲到
1964年,法斯宾德决定中断
1965年,20岁的法斯宾德开始了自己电影的第一步,拍摄了短片《城市流浪汉》(城市游民),第二年又拍摄了《小混乱》。两部短片只能算是积累了经验,法斯宾德仍然不能拍摄大型作品。
1966年,法斯宾德投考刚刚成立不久的
1967年以后的两年间,法斯宾德开始从事舞台工作。最早参与到“动作剧院”时,法斯宾德只是个小团体的外来者,但他很快以野心和实力建立了自己在这个小团体里的领导地位。在1968年“行动剧场”从内部瓦解了,法斯宾德随后领导着一批演员创立了“反戏剧”剧团,并成为负责人。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反戏剧剧团”成了当时德国风起云涌的先锋派剧团之中最突出的。法斯宾德组织、创作、导演、主演了大量先锋派舞台剧,不仅呼应了德国戏剧舞台“民主控制”的理念,而且为日后的电影摄制准备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反戏剧剧团”的成员后来都成了法斯宾德电影摄制组的主要人物,像
如果说,法斯宾德最早的两部
同年,他的另一部根据自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卡策马赫尔》(外籍工人)问世。“卡策马赫尔”是德国当地人对外籍劳工的蔑称,暗示外籍工人的性行为就象一只发情的雄猫一样,有人甚至因此而将该片译为“阳具艺术家”。“
法斯宾德的前两部作品的确显示出他在电影形式上独特的风格,持续、静止无动作或极少动作的长镜头,以及“反戏剧剧团”风格化的表演,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单调效果,这与法斯宾德自身的看法是相一致的——“它们是对感情状况的一种确定”。
上一篇:嘟嘟被我带回来了 下一篇:给赵传推荐电影之《卡夫卡》
相关资讯
- 06-17· 竹炭魔法衣效果如何
- 06-17· www.00056.com www.567.hk www.81
- 06-13· 世界50大品牌
- 06-13· 可口的小咸菜(三)
- 06-13· 环保剧校园巡演第十二场
- 06-13· 忆草祛印平疤活肤霜 忆草
- 06-13· 600毫升装百事可乐瘦身不
- 06-06· 辩论:揭秘白领每天吃黑快
- 06-06· 最新威水消息----丹麦蓝罐
- 06-06· 依谷食品网购(二)丹麦蓝罐
图文资讯
最新资讯
- 06-04· [转载]背上“铁圪塔”赶幸
- 06-04· [转载]湘云惊艳门 凤姐诈
- 06-04· “美食青岛”火锅节主会
- 06-04· [转载]风水散文十九:丁是
- 06-04· 丁是丁,卯是卯--《崔自默
- 06-04· 看完公车公布数,方知北
- 06-04· 每一天美每一天(21)
- 06-04· 狂
- 06-04· 难得一见:法国新老总统
- 06-04· 有了这个丹麦蓝罐就是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