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品97年秦池古酒--论山东浓香白酒标王的倒掉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2 07:56 浏览 N 次
一周前,买了2瓶“秦池古酒”,绿色盒装的,盒子很硬,质量不错。
度数是42度的,浓香优级。
打开,生产日期是1997年10月09日,瓶子的封口非常好,类似铝箔,完全不担心跑酒。
当时心想,不愧是当年的标王啊,细节处还是显得严谨。
打开铝箔后,有个塑料盖子,然后往酒杯倒了一杯酒。
神啊,放了13年后仍然掩饰不住那股刺鼻的酒精味。
闻起来毫无浓香白酒那种优雅的令人愉悦的香。喝过很多让人愉悦的酒,所以感觉这酒是典型的劣质白酒。
小尝一口,口感很恶劣,老酒味是有,但是那股刺鼻的酒精味让人非常倒胃口。
口感简直是太不醇厚了,估计是酒精搞出来的吧,只尝了这一下,多余的倒掉了,杯中还是残留着那股刺鼻的气味,一会儿就消失殆尽。
为什么当年显赫的山东名酒,央视标王,口味会这么恶劣?
是不是当年的广告效应导致产能不足,而滥竽充数用劣质原料造酒?最终因此而倒闭关门呢?
名气很大,获奖很多,通过的论证也很多,又有何用呢?
只要尝过一次,就不会再买第二次。
有钱拿去吹牛,做广告,没钱实实在在做酒?是不是纯粮固态发酵?有没有经过多年储存?我看是没有,太浮躁了,做企业没有底蕴,当年的行为如同一个暴发户,真的是不能长久的,倒掉即是证明。
又,网友补充如下:
1996年的12月末,《经济参考报》连续发了4篇系列报道,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就是《川酒滚滚流秦池》,指出秦池酒系大量收取沿川藏公路两侧的散酒勾兑而成。四川人更是以此做文章,他们组织文章广泛讨论:“鲁酒是拿我们川酒勾兑的,我们川酒既然质量高,但我们的品牌意识在哪里?”各地的转载、讨论对于秦池来说犹如雪卜加霜,秦池第一次陷入巨人的媒体危机之中。1998 年5月,四川一家报纸刊出一篇很小篇幅的报道,标题是 《鲁酒几朵金花风光不再》,说的就是秦池、孔府家、孔府宴等酒厂在中央台撤掉广告,企业日子不太好过的事情,文中提了一句,说:“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谭希松称,秦池夺标时的经营厂长已经离开秦池”。这条小小的报道随即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注意。 6月28日,《北京青年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秦池,题目是冲击力很强的《秦池模式终结了吗》。有关秦池的报道在社会上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自此,秦池兵败的消息开始频频见诸报端。
简单地说,秦池模式是一种以市场为龙头,以广告为依托,高风险、高回报的经营方式。秦池模式的缺陷的确是致命的——这好比一壶烈酒,没有酒量的人,就不要逞强去喝。
当年革命老区山东临朐县(离县城不远就是孟梁固--张灵甫74师灭亡的山头)基本没有象样的工厂,秦池酒厂(临朐酒厂)和临朐抽纱厂挨着,抽纱厂当年的绣品通过山东河南抽纱外贸公司出口到世界各地,是当地的大户,而酒厂基本亏损,所以厂长为了大干快上,不惜借贷银行8000万搞CCTV一套标王做广告,一夜之间秦池酒家喻户晓,可是其根本就没有酒的发酵蒸馏生产车间,只有几个水泥大池子--号称是秦池的池子,只能派出酒精罐车到河南某酒精生产厂(该厂的酒精现在都是做乙醇汽油的)拉酒精往这几个池子里面倒,再加井水和少量香料,用浮标酒精测量器测量后直接抽出装瓶,当年等着要酒的汽车排了很长啊,厂里面根本没有酒,只能等,厂长只需要定好包装,酒精车一回到厂里,马上出酒
- 06-04· 牛A与牛C之间的日记
- 06-04· 人头马特级
- 05-25· [转]杜拉拉的跳槽启示
- 05-25· 中国酒企异地战略研究院
- 05-25· 转一位猎头同行的感触
- 05-25· 金融海啸袭来的时候…
- 05-25· 【转载】七次面试
- 05-25· 中山金凤凰人才网
- 05-25· 2010年08月11日
- 05-25· 好莱坞模式及其对中国电
- 05-25· 鄂尔多斯印象
- 05-25· 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给
- 05-25· 《鄂尔多斯》月刊2011年第
- 05-25· 鄂尔多斯重拳打假 查获涉
- 05-25· [招标项目]鄂尔多斯市康巴
- 05-25· [转载]“欧艺墅”奢华珍品
- 05-25· 鄂尔多斯男性不孕不育-
- 05-25· 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加油
- 05-22· 第七周
- 05-22· 2011哈尔滨啤酒节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