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酒业 > 秦池兴衰

秦池兴衰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2 07:56   浏览 N 次  
央视标王秦池酒业的广告语“绿色的秦池,永久的秦池”可以说是中得央视标王后的"疯狂",在1996年与1997年连续两年夺得央视标王的秦池酒业如今早已树倒猢狲散,记得当年秦池老总王卓胜放言:"每天开进央视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奥迪。"其雄心壮志与豪气冲天可见一斑。然而,仅仅两三年的时间,秦池酒业便内外交困,退出酒业市场。
一个连任两届央视“标王”缘何走向没落?一位业内人士把秦池现象归结为:秦池=疯狂的广告+简单的勾兑,就是这注定了秦池的失败。事实上,秦池的陨落不是业内人士想像的那么简单。
“标王”招来灭顶之灾
秦池酒厂原是山东省临胞县的一家生产“秦池”白酒的企业,1990年3月份正式领到工商执照。当时的秦池只是山东无数个不景气的小酒厂中的一个,年产白酒1万多吨,销售区域只局限在潍坊。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秦池酒厂厂长姬长孔1993年开始把目光瞄向东三省的大门——沈阳。同时,秦池在当地电视台上买断段位、密集投放广告,并对消费者实行免费品尝,还由当地技术监督部对秦池酒进行鉴定……一系列活动使秦池迅速走红。但令秦池始料不及的是两年后却成了名副其实的“标王”,也恰恰是“标王”的夺目光环为其悲惨的结局埋下隐患。
1995年,秦池以6660万元中标央视黄金广告段成为“标王”,由此一夜成名,其白酒也身价倍增。中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秦池就签订了销售合同4亿元;头两个月秦池销售收入就达2.18亿元,实现利税6800万元,相当于秦池酒厂建厂以来的总和。
初尝甜头的秦池于1996年以3.2亿元的天价再次成为“标王”。根据秦池对外通报的数据,当年度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2.2亿元,增长5-6倍。尽管巨额广告投入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果,但是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秦池完全忽略了过度膨胀引起的并发症,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标王”光环背后的故事。
“一个县级小企业怎么能生产出15亿元销售额的白酒?”北京《经济参考报》的记者提出了质疑,标王在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之时却没想到由此而带来灭顶之灾。
“勾兑酒”引爆危机炸弹
1997年初,一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彻底把秦池从“标王”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据了解,秦池在蝉联“标王”后不足两个月,北京《经济参考报》的4位记者便开始了对秦池进行暗访。一个从未被公众知晓的事实终于浮出了水面:秦池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3000吨左右,它从四川邛崃收购大量的散酒,再加上他们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然后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销往全国市场。
同时他们还发现,秦池的罐装线基本是手工操作,每条线周围有十多个操作工,酒瓶的内盖是专门由一个人用木榔头敲进去的……
当年度,秦池完成的销售额不是预期的15亿元,而是6.5亿元,次年更下滑到3亿元,到1998年,该厂已是欠税经营。秦池从此一蹶不振,最终从传媒的视野中消失了。
事实上,“川酒入鲁”的现象在此之前已是白酒界公开的秘密,山东白酒企业从四川收购散酒有数十年的历史,秦池既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大的一家,显然是人们对“标王”期望值过高罢了。
品牌扩张掩盖企业“内虚”
秦池在遭遇“危机”后所表现的无所适从令人叹息。业内人士认为,秦池在企业管理、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衔接上相对于品牌的快速扩张是滞后的,而这种滞后恰恰被“标王”的光环所遮掩。
业内专家罗清启认为,秦池失败的原因有四个:一是发展太快,对代理商失去了控制能力,导致了代理商私自提价,将低档酒以高价卖出,造成质价背离。二是勾兑事件,以次充好,蒙骗消费者。三是二度中标后3.2亿元的广告额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对品牌产生不信任感。四是秦池只重视知名度不重视美誉度,管理机制没有健全,造成企业的迅速倒下。
如今的秦池酒再次走进中国酒业市场,仍然打着“央视标王”的头衔重新推敲市场的大门,四处征集广告语,用曾经的辉煌演绎今天的市场。企业树立产品品牌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的较佳方案。问题是做广告、树品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流的品牌必须以一流的质量作保证;做广告是一条不归路,必须有长时间承受巨额广告支出的能力。否则,企业的市场份额会很容易随风飘走。我们知道,巨额广告支出作为一项固定性期间费用,它本身不受企业产品销售量变动的影响,但巨额广告支出将改变企业原有的成本结构,使固定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增大,由此使企业的经营杠杆作用程度也随之增大。秦池酒业究竟能走多远,是否还会向曾经那样只是昙花一现。只顾眼前的利益,再次的充斥市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