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休闲食品 > 小谈战国策

小谈战国策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1 01:17   浏览 N 次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诸侯纷纷独立自主,相互吞并侵袭,无力干涉的周王只得不断承认战争结果的势力划分。经过243年间弑君36位,亡国52次的弱肉强食,幸存下来的齐、晋、宋、鲁等自诩为中原正统的秦、楚、吴、越等被他们视为蛮夷的国家,成为实际左右东周政局的争霸者相互制衡,史称这段时期为春秋。 游说诸侯的风气,春秋末期,孔、墨两家已倡之在先,不过他们当时或主张“以礼为国”,或主张止兵“非攻”,还没有象后来从横策士的那种风气。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就有“处士横议”的慨叹。孟子和张仪都先后游说过梁惠王,显然亚圣的说服力远不如张仪。倒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成为春秋时期纵横家的祖师级人物。

  史学界则普遍认为“三家分晋”为战国时代的开场,不过那一场声势浩大的瓜分用了96年直到公元前403年才最终完成,分晋的三家要求周威烈王把他们从大夫升格为侯,周威烈王答应了。这一点头不要紧,从此诸侯出巡皆用“八侑”仪仗,卿大夫们那颗积极向上的心也沸腾了,十七年后大夫田和又得到周王的册命,升级为侯。然后魏、赵、韩三国打头,楚、秦、燕等紧随其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于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所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这里说的“万乘之国七”就是战国七雄指齐、楚、燕、韩、赵、魏、秦。大家可以这么记:请喊赵薇出演戏。其余的诸侯国,或早被吞灭,或被削弱而仅能苟延残喘。如中山与宋国倒也昙花一现跻身强国然后就泯然众国了。

  再然后十来年,韩赵两国干脆对半瓜分了周王室,此后,式微的周王室被彻底无视,大家连升职报告都懒得给他打了,无用的周天子在列国称王,众卿封侯的大势下彻底绝灭。诸侯国之间和内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动辄斩首十万八万,甚至一坑四十万,史称战国。

  关于这段历史,我很喜欢史学家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的评价:“论世事的剧繁,战国的十年每可以抵得过春秋的一世纪。若把战争比与*,那么春秋的列强,除吴国以外,全是涵养功深的赌徒,无论怎样大输,决不致卖田典宅;战国时代的列强却多半是滥赌的莽汉,每把全部家业作孤注一掷,每在旦夕之间,以富翁入局,以穷汉出场。虽然其间也有一个赌棍,以赌起家,终于把赌伴的财产骗赢净尽。”

  由于没有中央集权和标准意识形态的约束,各诸侯国之间持续几百年的全方位竞争对抗造成的那个松散而紧迫,自由而残酷的社会政治环境,使战国时代成为我国思想史上最璀璨瑰丽的思想开放黄金时期。主宰我民族精神文化的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等传统思想在这个时期由孔子、孟子、韩非子、老子、庄子、孙子、鬼谷子等先哲创立,那些个性飞扬的言论思想奠定了延续至今中华民族文化的基调。假如把这段历史,在纵横的基础上比较发现历史就是一个单摆,有不尽相似的螺旋一样的前进中的重复。中国的战国时期,魏晋,唐隋和秦汉,晚明和五四。而在这个乱世混得最风生水起的人不是那些诸侯大夫也不是儒家道家法家兵家,而是以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人为代表的纵横家。

  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时代,根据我们国家由来已久的“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传统,纵横家们打碎一切伦理道德规范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列国,大搞关系,左右时局,居然达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骇人地步。

  正如刘向说的:“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弟见贵于俗。”苏秦张仪等人的“从横短长之说”就是为这个乱世量身定做的学问。《鬼谷子》是纵横家的基本理论,《战国策》是纵横家游说辞的范本教材。

  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战国策》是根据社会上流传的“权变”故事编纂而成的。缪文远《战国策考辨》确定《战国策》全书共460篇,其中竟有93篇是全部“依托”或部分“依托”的。所以,《战国策》《战国策》和《春秋》、《左传》等先秦儒家史书不同,被排除在信史之外。班固因为《战国策》内容太过驳杂多彩才未列入纵横家之中。其实里面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吴起等其他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涂着鲜明的纵横色彩,所以《战国策》是典型的纵横家典籍。它的本质是鬼谷子、曷鸟冠子等知名教授带着苏秦张仪乃至蒯通主父偃等得意门生收集的纵横家们的业务教材和参考资料。

  他们辑选战国策的标准,是斗争史实中具有扭转局势性质,可供学智之士揣摩研习的事例。由于是各自自编教材,所以没有统一教材名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后来经过西汉刘向粗略的收录成书,正式定名为《战国策》,再然后由于此书被打入邪说之列所以就没有再更名了。

  之所以说粗略,是因为《战国策书录》称:“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里面雷同重复还是很多,比如《秦策一.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与《陈轸去楚之秦》;《燕策二.陈翠合齐燕》与《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韩策三.段蝉谓新君》与》魏策四.白珪谓新城君》等等。

  按照刘散《七略》“诸子略”的说法,诸子皆出于王官,这种说法后世一直争议不断。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周末得文章正传者,仅墨家、纵横家二家而已。何则?墨家出于清庙之守(《汉志》云:“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又云:“宗祀严父,是以右鬼。”),则工于祷祈;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汉志》云:“纵横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又曰:“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词,此其所长也。”)则工于辞令。”可是根据《左传

上一篇:战姓溯源 下一篇:Untitled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