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休闲食品 > 李小萌:汶川的牵挂,他很好!

李小萌:汶川的牵挂,他很好!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4 21:07   浏览 N 次  
央视主持人李小萌:2010金话筒颁奖晚会上,朱大爷来了,时隔两年半的时间,我再一次见到了他。晚会现场的聊天中,他说生活过得一般化,问他缺钱么,他说还是缺的。有人就问我了,朱大爷明明说缺钱,你怎么对着镜头说他很好?这样问的人,一定不了解,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人们在担心他什么,我说他很好,又意味着什么。

当然,对于理解的人,我也不用解释。



从业15年,在我数不清的采访对象中,朱大爷是被问及最多的,或者说,是唯一被不断问及的。两年半的时间不算短,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他念念不忘?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7天明后,我和同事在北川县城“路遇”朱大爷。当时的谈话、一连串的细节,琐碎平淡,却让人们看到朱大爷面对灾难的平静、接受和骨气。分手时,执意回家的朱大爷,在转身的刹那说出了那句话:“让你们操心了。”就是这一句话,令人猝不及防,令无数人潸然泪下。人们记住了他的话、他的背影,担心他的安危。



朱大爷,当时灾民证上写的姓名是朱元云,实则叫朱元荣。因为四川话“云”和“荣”发音相近,因为朱大爷“啥子都干得,一字不识”,所以这一字之差,让帮忙寻找的武警四川总队费了不少周折。

朱大爷的近况汇报一下。

当年一遇,分手后,朱大爷走了20里的山路回到自己家里。问他一路上危险不危险、碰到什么人,他说哪有人欧,满山遍野都是猪,自己家怀了孕的老母猪不知被谁牵走了。回家看过之后,他又到了灾民安置点,跟家人一起在帐篷里住了一年多。老房子房顶都震塌了,但朱大爷简单修了修,现在依然固执地住在里面。四间新房已经盖好,小儿子一家住在里面,总催着朱大爷住过去,但大爷说房子那么新,吐口痰都不方便,等自己动不了了再说吧。

人们记忆中的朱大爷,充满了悲情的色彩。接触多了,才意识到,朱大爷色彩很丰富。



比如,他说:“你肯定特别有权势。”我问为什么,他说:“你没有权势,警察怎么会帮着你找我?朋友?朋友哪有那么热心欧?当时我在地里干活,一看来了三个警察,吓坏了,我也没搞破坏呀!后来,一个警察跟我握手,我才知道不是来抓我的。祝你早日到中央去。”

比如,朱大爷到了全聚德表示坚决不吃烤鸭,但小声问:咋个没有酒?上酒后频频首发,给全桌人敬酒。当年一起路遇、这次赶来做东的老杨说:“原来大爷是场面上的人啊!”返程中,大爷面带笑意、小脸微红,听到车里广播说着关于“李小龙”的什么事,大爷狡黠地斜瞟着小声我说:“中央表扬你喽!”



比如,朱大爷收下了我的奖杯,在场媒体希望我和大爷共同举起奖杯拍照,我伸手过去时,大爷把奖杯紧紧抱在胸前说:“我来!”



也解了一些朱大爷的身事。

朱大爷不识字,几十年都是在各种工地给人做饭,一顿做个几十人的饭不成问题,问他做得好不好,他说做不好谁让你做。可见大爷出过门、见过世面,也就难怪他见着席就要酒了,酒席酒席嘛。大爷现在的老伴儿是“二道门”,就是二婚的。第一个妻子因为不能生育,朱大爷跟她离了,又娶了现在这个妻子,三个儿子都是妻子带过来的,就是说大爷其实无后,这是他说起来最低落的事。和现在的老伴儿感情也不太好,所以老伴儿跟二儿子过,自己跟小儿子过,两家隔着一道山梁。

这大致就是朱大爷过的日子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过的日子。虽如此,但在这之中,就蕴藏着令你我感动至深的理由。

李小萌将金话筒奖奖杯送给了朱元荣
朱元荣(1940—),四川省北川县人,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安顿好自己的家人,心中惦记在地震中已经“塌平”了家和即将成熟麦子与油菜籽,执意要回到自己的家看看;他在返乡途中,与中央电视台记者李小萌“偶遇”,两人的一番令人感慨对话后,李小萌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忍不住痛哭失声;这一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后被大量转载,感动无数国人。



2010年11月14日,2010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获得“金话筒奖”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小萌在现场把自己获得的奖杯送给了应邀来到北京的朱元荣老人;

李小萌在现场介绍,朱元荣老人是她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采访对象,当时朱元荣挑着担子走在与村民离开地震重灾区相反的道路上,朱元荣表示自己只想回家看看,即使下撤的同乡一直在告诫他回去很危险,也不能打消他的念头。后来李小萌帮他扶起扁担送他上路,朱元荣走了几步之后突然回头说了一句:“让你们操心了”,望着老人的背影,李小萌忍不住在镜头前痛哭失声。

李小萌表示,虽然这次得奖是因为2009年的主持的节目作品,但每次观众遇到她,说起的都是2008年的这次采访,“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这些(令人难忘的)采访对象,一切都是零。”李小萌还郑重地表示:金话筒奖不仅仅属于主持人,同样也属于受访者和所有的观众。 此前,由于四川方言发音缘故,朱元荣一度被称之为朱元云,因此很多想寻找老人想给予其帮助的好心人都无功而返。
对话实录

2008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主持人、记者李小萌在四川绵阳地震灾区采访时,路遇一位从绵阳救助站出来要返回早已垮塌的家乡看看的老农;在视频上我可以看出他行进的方向,与道路上行进的人群截然不同……

李小萌(迎面来了一位老农,一根扁担挑着两个锈迹斑斑由油漆桶改装的担子):

“老乡,您这是去哪儿啊?您回家吗?”

老农(面对镜头,有些不知所措):“我啊,我要回家。”

李小萌(关切地):“您家在哪儿啊?”

老农:“啊?我家就在前面的沙坝子。”

李小萌:“远吗?远不远?走的时间长不长?”

老农:“没有多远。”

李小萌:“不远啊,您回家干嘛呀?您家房子塌了没有?”

老农(悲伤但又无可奈何):“房子?塌平了!”

李小萌:“那您回去想找什么呢?”

老农:“我回去看看一下。”

李小萌:“您把这(担子)放下吧,沉不沉啊?我想跟您稍微聊两句。”

老农(放下扁担,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证件):“我手续都办好了的,回去看一下再来。”

李小萌:“这是什么啊?”

老农(他一定把李小萌当作检查证件的了):“看嘛,手续都是办了的。”

李小萌(拿过证件):“姓名?哦,您叫朱元云是吧?(翻到背面写着“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救助证”)哦,救助证,有这个证有什么用呢?”

老农:“吃饭,走路(出行),领东西,都要这个……回去看一下,把麦子收了,菜籽拿了,我还要再回去绵阳。”

(老农的四川话语速有点快,小萌有点没听明白,在旁的一位戴白帽穿红衣服的女士用普通话在给她翻译):他说他以后还要生存,他想要把山里的收的油菜籽这些东西--他们希望收回来,这些东西收好了以后再出去(老农插话——我还要回绵阳),这样以后也少给政府增加一点负担(老农再次插话——我还要到绵阳去)。

李小萌:“您今年多大年纪了?”

老农:“68了。”

李小萌:“你家人都还好是吧?”

老农:“嗯,是。”

李小萌:“您现在回去找找腊肉粮食,然后,再回去是吧?”

老农:“是,我(以后)还要回绵阳。”

李小萌:“就您一个人啊,这些东西您拿得动吗?”

老农:“我拿去好吃噻。”

李小萌(随意地):“哦,这里有吃的东西是吧,我能看看吗?(老人弯下腰,掀开桶)哦,有点饼干什么的,(你在)救助站拿的是吧?”

老农(连忙纠正):“发的,拿回去好吃噻。”

李小萌:“您现在需要点什么帮助吗?需要什么帮忙吗?需要什么吗?”

老农(有点不好意思):“啊,需要?那个说不清楚。”

李小萌(转头问旁边的摄像):“啊,想需要点什么,怎么说,四川话?他听不懂。(摄像插话问老农)怎么能帮你啊?现在还有什么困难?”

老农:“现在主要就是吃的。”

李小萌(有些为难):“主要就是吃的……您没戴着口罩啊?”

老农(掏出一个口罩):“我这儿有一个。”

李小萌:“您有啊,您还是戴上吧,下面的人都戴着呢,戴上好。”

老农:“我再走一截(走一段路)。哦,对,人死得多怕感染。”

(这时候过来两位往绵阳方向走的村民,与老农打招呼(他们原来住在一个村),小萌也与他们聊了一会儿,其中一位的母亲、妻子和孩子(就读于北川一中)都遇难了,除了几块腊肉和几瓶酒外,什么都没有了。小萌让两位老乡劝老农不要回去,老乡也说山里危险,余震不断,山上一直在掉石头,劝老农不要回去,但执拗的老农不听,一个劲儿地说回去看看。(“生命要紧啊,他们死了的我们都不说了,我们活着的要珍惜,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其中一位老乡这样说道。)

李小萌:“大叔,他们要走了,您呢?还是要回去吗?”

老农:“我还是要回去”(边说边挑起担子准备离开)。

李小萌(帮了他一把):“慢走啊,小心点。”

老农(回过头,想起什么似的):“谢谢你们操心了啊。”

李小萌(急切地,强忍悲痛):“小心点啊!口罩戴上!” (

老农瘦弱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的前方是由于地震而崩塌的群山……这时候的李小萌站在原地,放声痛哭!)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影响巨大,损失惨重,触目惊心--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灾区人民心头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和隐痛。

李小萌在灾区采访,路遇一位老农——朱元云,他是震灾幸存者之一(他的家人也“好”),我们没有看到他怨天尤人,他也没有惯常的惊慌失措,待震情稍缓,家人平安之后便执意要回去看看,他惦念的是自己种植的麦子和油菜籽,他放不下对家园的守望,面对记者的询问,老人连忙掏出那个“救助证”,解释说自己的手续都是齐全的;问他担子里的食品是不是从救助站“拿”的时候,他马上强调说这是“发”的;最后临走时,老人还转过身来对记者说:“谢谢你们操心了。”

一声“谢谢你们操心了”,让小萌忍不住放声痛哭,老人是多么朴实,可能他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懂得什么是“发”而什么是“拿”。

这位老农冒着生命危险回去自救,回家,一个已经化为废墟的家,他还惦记着自己的家,他宁愿冒生命危险去守护自己那微薄的财产,也不去拿救灾物资,只领属于自己的部分,他是多么的高尚!老人的语言是平实的,态度是从容的,对陌生人的友善,他施以感恩,这是多么博大而质朴的胸怀啊--想到这儿,我不由得想到了在央视举行的赈灾晚会上,主持人李佳明动情地说:“我们四川人不服输;我们四川人懂--感--恩!”

朴实的品格,固执的守望;无言的坚持,温和的善良;朴实、固执、坚持、善良,是我由衷的感受,也正是它们打动了小萌--

小萌哭了,这是一个年轻女孩对刚强老者的敬意和惦念;我被感动,是因为对朴实、固执、坚持、善良的人们的不能掩饰的强烈悲悯。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实在忍不住流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一位68岁的老汉,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不忘的是家园,不忘的是收割粮食,不忘的是尽量不给国家添麻烦,那么朴实与淡然,面对如此惨绝人寰的灾难他是那么的淡定,面对他人小小的关心都不忘心存感激!而这样朴实的老农在中国大地上数不胜数,他们默默无闻的劳作和生活,他们不像许多有头有脸的人物活得那么光鲜。

他们不会去争论,不会抱怨,只是忍受生活的鞭打,日复一日的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着--即便家园被毁,亲人罹难,也挡不住他们对家园的眷恋与守护……

中国的农业,

中国的土地就是靠着这样的也许一生都默默无闻的人们支撑着,守护着,他们才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上一篇:润润豆花 下一篇:2011年05月14日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