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休闲食品 > 明朝的杨姓人物三杨 二杨

明朝的杨姓人物三杨 二杨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3 23:18   浏览 N 次  

明朝的楊姓人物

(一)

明朝乃朱家的天下,不过,杨家在明朝276年当中却演绎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明朝自成祖以来,对藩王的管治十分严格,没有特别的批准,不能离开分封地,不能拥兵,不享有特权。这样的规定等于将各朱姓子弟软禁起来(当然,政府出钱养着),更不用说参政了。所以,这个封建王朝,对历史产生影响的,正是杨家这个明朝第二大姓。本文尝试从客观的角度列举杨姓大臣,并加以简单的评论,看看他们到底如何影响着历史巨轮的前进。

(二)

首先,我们从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内阁组合,“三杨”,开始讲起。所谓三杨,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所谓内阁,通常由2-7人组成,地位相当于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国家决策最高机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高职位为内阁首辅,相当于国务院总理。

“三杨”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开创了明朝“仁宣之治”。而中国历史上,仅有三个黄金时期称得上“之治”,分别为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明朝的“仁宣之治”。

三杨的奋斗史

杨士奇,在朱元璋的动乱世代出身于一个超贫穷的家,父亲早逝。母亲便带他四处流浪。多亏他有一位好母亲以及好继父,杨士奇得到很好的教育。但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他没钱考试,便一边打工当老师,一边努力学习做学术研究。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了他的一生,到34岁,得贵人王叔英举荐,得到了撰写《太祖实录》的工作,凭借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深厚的文史才学较好地完成了工作,并得到了此书主编方孝孺的赞赏,居然一举成为了《太祖实录》的副总裁。永乐继位后,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之一,自此之后,他成为了朱棣的重臣。

与杨士奇的江湖人生路不同,杨荣走的是典型的“读书,考试,做官”路。29岁考中进士(全国高考前100名),进入翰林院当编修(相当于在现时国家档案局工作)。33岁得朱棣重用,与杨士奇一起入阁。在多次危机事件中临危不乱,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甚至派他出去打仗。

三杨的最后一位,杨溥,经历更是传奇。开始他也是考试大军中的一员,与杨荣为同年进士同学,之后又同样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成为同事。之后,得到一份优差:成为太子的老师团之一。明君之下的太子通常涉及到许多政治问题,后来,杨溥就在一次严重的太子党事件中光荣入狱,成为政治犯。历史告诉我们,政治犯能不死而出狱,便有大成。其实杨溥在狱中业受到朱棣的重视,因为政治立场问题不能释放。于是,在前任皇帝去世位之时,杨溥不但能出狱,而且入阁,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三杨”改变明朝

他们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住了太子朱高炽。朱棣的长子是朱高炽,按古代礼法,立为太子。然而三子朱高煦更得父亲喜欢,他能带兵打仗,跟父亲性格十分相似。于是,在永乐年间两人便暗中较起劲。杨溥因为拥立太子党入狱,杨荣因为是皇帝秘书的关系长期给太子说好话,而杨士奇则一直深藏不露,执政中却抑制朱高煦一派的发展。直到朱棣在蒙古去世,历史就被他们改变了,杨荣(跟皇帝从军,在第一现场)对皇帝的死秘而不发,暗中通知太子一党,再由留守京城的杨士奇打点,于是明仁宗便无惊无险地登基了。

第二件大事,就是他们保住了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当了一年皇帝就一命呜呼了,一年前夺位不成朱高煦想再接再厉。首先,三杨效仿上次,秘密通知了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使得他占据了时间上的主动,登基了再说。之后,在三杨尤其的杨荣的力谏之下,朱瞻基亲征造反的朱高煦,彻底消除了后患。三杨前后两次保皇,去掉了不必要的政治动荡,给社会带来安定及政局的一致性,这是开创盛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第三件大事,就是开创了明朝内阁兼职的先河。明朝是个中央高度集权的王朝,朱元璋撤销了宰相职位,朱棣虽然设立内阁制度,为了贯彻父亲执政的思想,抑制内阁权力,定下规矩,内阁成员只能受五品官。而往后明朝安居乐业了十数年,社会开始稳定,事务开始呈现多样性趋势,皇帝处理不来(另一原因是没有朱元璋那么体力充沛),必须把一部分权力交出去。三杨兼职体系,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了。从此这一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内阁的固定制度之一。

第四件大事,创立了明朝“票拟”“批红”制度。当皇帝很累,所以开始分权。上面说过,明朝是个君主高度集权的朝代,皇帝自然留一手。
??票拟,也称条旨,指的是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送给皇帝御览。
??所有经过票拟的奏章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实施。这一权力被称为“批红”。
由于三杨十分能干,得到皇帝的信任,他们为内阁争取了更大的权力,票拟;而批红的权力,留给皇帝。此后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票拟”的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而“批红”的权力却并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

第五件大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干部。当中要数明代宗时期大名鼎鼎的兵部尚书于谦,就是由三杨一手提拔并重点培养起来的。

最后一件大事,就是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民造福。从永乐十六年(1418)到正统七年(1442)年,三杨轮流担任内阁首辅,主持朝政长达24年,(杨荣于永乐元年入阁,如此计算三杨处理政务时间可长达39年)中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史称“仁宣之治”。

三杨成功的原因

第一,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杨荣跟杨溥都是进士出身,后者在坐牢的10年中还天天看书。杨士奇前半生靠教书为生,一直在学术研究的前线。熟读圣贤书的他们是成功的基本条件,所谓“知识就是力量。

第二,他们懂得“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光读书只能当书呆子,方孝孺等就是例子。三杨却懂得变通,江湖气十足。像杨溥不惧坐牢,依然故我。杨士奇年轻时当官犯事,第一反应是“逃”!而杨荣更加胆大得连皇帝死都要隐瞒。

第三,他们够长寿。四朝的皇帝加起来都没他们长命。朱允汶自焚,朱棣当皇帝已经很老了,朱高炽仅当了一年皇帝,朱瞻基也不过十年皇帝命。杨士奇79岁,杨荣69岁,杨溥74岁。在中国这个讲求辈分的国家,长寿也是一种资本,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三)

如果说三杨的工作在于治理国家,称得上“大人物”的话,那么明英宗复位时的两位杨姓大臣,则是“小人物”了。

杨洪,宣府镇守者,人称正统年间第一智将,擅长守城。宣府,为现时的宣化,明朝宣府在北京至蒙古地区最近的通道上。因为明朝一直跟北边的蒙古打仗,因此宣府就是首都和外敌中间的重要战略基地。在介绍杨洪将军的风光史前,首先交待一下他所处的历史背景。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进攻明朝,最终在土木堡大败明军二十万人,彻底击溃了明军的主力,而更严重的是,明英宗被俘虏了。理论上,当时可以说是蒙古进攻明朝的最好机会,但是蒙古却没有继续进攻,因为他们攻不下宣府。

杨洪擅长守城,名声甚大,蒙古兵企图冲击未果,于是祭出最狠的一招:用被劫持的皇帝去撞门!大明皇帝站在城池门口,下命令要杨洪开门。答曰:天已暮,门不敢开。生气了,命令杨洪出来答话。答曰:杨洪出差了(镇臣杨洪已他往)。扫兴,前任皇帝的脸就这么被丢尽了。最后,明英宗被迫写亲笔信给杨洪,叫他开门。杨洪干脆看都不看,转发到临时继位的明代宗邮箱上,得到回复:假的(伪书也,自今有书悉勿受)。就这样,干掉明朝二十万主力的蒙古军 俘虏的皇帝,竟然攻不下杨洪把守的宣府。

如果说杨洪靠的是机智,那么二品大臣杨善靠的是口才。杨善,时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由于是秀才出身,杨善多年在官场打滚,靠的是默默耕耘地工作态度,练就了左右逢源的交际能力,俗称“人精”。

交待一下历史背景。土木堡之变后,蒙古亦改变了策略,希望与明朝交好,于是希望明朝把旧皇帝接回去。可是,已经登基的弟弟(明代宗)却不希望哥哥(明英宗)回来。于是,皇帝不给钱,不给礼物,不给一个正当的出使名义,设置重重障碍中阻止哥哥的回归。

杨善因为在官场毫不显眼,被选为代表出使这个“三无团”。这是皇帝的一个错误决定,因为他不知道杨善的特长——吹牛。

出使对话节选。
“我们在边界准备了埋伏了很多火枪和带毒的弓弩,你们被打中就必死无疑(百步外洞人马腹立死),而且我们还在交通要道上安放了很多铁锥(隐铁锥三尺),你们的马蹄会被刺穿,根本无法行动。”“实话告诉你们,每天夜里你们睡觉的时候,我们派了很多刺客窥视你们的营帐,来无影去无踪,你们还不知道吧!”
——被问到明军的情况,杨善采用吹牛(不用上税),编恐怖故事的方式回答,蒙古人色变

“你们的国书上为什么没有写要接太上皇呢?”
“这是为了成全太师的名声啊!国书上故意不写,是为了让太师自己做这件事,您想啊,要是在国书上写出来,太师您不就成了奉命行事了吗?这可是大明的一片苦心啊!”
—— 没有正式文书的问题,杨善采用拍马屁的方式解决

“你们怎么不带钱来赎人呢?”
“我们本来是带钱来的,但这样不就显得太师贪财了吗,幸好我们特意不带钱来,现在才能见识到太师的仁义啊!”
?“太师不贪财物,是男子汉,必当名垂青史,万世传颂!”(好男子,垂史册,颂扬万世)
—— 整个辩论的尾声,最精彩的点题之作!

于是,蒙古领袖也先连忙点头:放人。于是,这个不可能(无钱,无政治交易,无正式文件而把人质从敌人接回来的)的任务被完成了!

杨洪与杨善都是历史上的小人物,没有宏韬伟略没有治世之才。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不经意间改变历史。蒙古被拒于宣府外,明朝有喘息之机而振兴;而明英宗成功从蒙古回归,才有了七年后的“南宫之变”。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