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酒业 > 西凤历史

西凤历史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9 19:38   浏览 N 次  

  

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西凤村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特撷数则记录如次:

  古匾古屏镇村宝

  西凤人李联登(1718―1777年),字士侠,号瀛洲。乾隆十六年登进士,时任大总

  裁经筵起注刑部尚书兼堂翰林院事的刘统勋与孙嘉淦、介福、董邦达、李清载特为李联

  登立进士匾,现匾挂于李氏始祖祠厅堂。李联登历任陕西白水县令、同考官、泾阳县兼

  理华阴县事、护理华州知州与同州通判、台湾府道事兼管学政,有政声。他与刘墉是同

  榜进士,素有交谊,因而在郡县士绅为李联登夫人郑氏七十一岁寿辰绘制漆画祝寿屏

  时,刘墉特为祝寿屏撰文。祝寿屏由11条屏组成,每屏高2.4米,宽0.66米。文革期间

  因恐破坏因而分散各家藏管。现已集中联登裔孙保管。近时笔者得睹全屏风采,但见

  “其昌居”人物景图,漆金线条洗炼,栩栩传神。据内行人士介绍,如经评估,此屏可

  达国家二至一级文物。刘墉(刘罗锅)父子撰题匾、屏成为西凤镇村宝物!

  “梨园歌曲艳新妆”

  笔者曾作为编委之一编写的《潮剧志》中收入最早的南戏资料是“在潮州凤塘古墓

  出土有宣德七年(1432)手抄剧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在潮州的演出本”。在嘉靖

  年间编修的《潮州府志》“宋侯祠”条记载正德年间“潮阳俗尚戏剧”。而在西凤的

  《李氏族谱》的《文献》中有《四贤祠记―――附四贤里居诗》中有张保护里居十景

  诗,其中有诗云:“何处冶游最断肠,梨园歌曲艳新妆。凭栏浑露双鬓影,半壁花阴看剧场”。

  张保护,明洪武十一年(1378)举人,官兵部主事,世居东社。诗中描绘戏剧演出

  比《金钗记》剧本早近半世纪,比正德年间戏剧早百余年。此既可见西凤文艺渊源已

  久,保存下来史料也填补《潮剧志》一段空白。

  “老爷”原来是好官

  西凤村俗每年正月十七日奉王、周两位老爷像出游,设会展拜,究何缘由?

  原来康熙曾下令迁斥滨海乡村入居内地,李氏九世凤山被迫迁入贵屿。后“广东巡

  抚王公讳来任总督、周公讳德念民在异乡不得安居耕作”极力奏请奉准李氏重返原籍。

  乡人感念王周两院之功德而刻像以祀并每年正月十七日出游。西凤人祭拜两位老爷原来

  是有恩于民的好官。同受祭拜的还有雍正年间潮阳知县吴廷翰、县丞陈廷枚。他俩率乡

  众“新开沟以接(引)直浦都揭阳水”西来,乡人感念其功立位与王周督抚同受祭拜。

  馆学良师数李郁

  昔日未有学堂学校,童子启蒙受教于私塾馆学。明清之交,潮阳馆学中出了一位良

  师李郁,时称德门先生。

  李郁(1592―1671),字启文,凤山(今西胪镇西凤村)人。少小家贫,坚持刻苦

  自学、潜心攻研理学,倡道明经,十八岁即设馆授徒,时间长达五十七年。他以“正心

  诚意致名力行”为馆学宗旨,以言教身传成为莘莘学子楷模。明朝天启甲子(1624)年

  秋天,他从馆学回来,经池塘于两道侧拾得一个旧包袱,发现里边有白银二两及鬻子契

  纸,知道是卖子的人所丢失,即守候于路旁。等遗失的人哭号前来寻觅时予以归还,令

  遗银者感动万分,乡里盛赞其德。李郁急公好义,他依靠课徒收入有限,但遇到贫困饥

  民之时,他慨然将有限收入赈饥济困。而在乡里遭受山贼海寇围困胁迫面前,他又挺身

  而出,组织子弟乡亲抗击,保护乡土安宁。他淡泊功名,终生不参加科举应试,县官因

  其才德“赠以冠带,不受;加以匾额,不受;征以名儒,不受”。当时的人从他的学识

  和行动,评价他是当地理学儒宗,馆学之良师。他所课授门生多有德行和成就,岁末纷

  纷前来拜谢。其子李应甲为潮阳清代进士第一人,官至内阁中书。昔日潮阳乡贤祠清代

  仅祀四位名贤,李郁便是其一。

  李郁著述大多数佚,而其墓则尚存于林招官坪岭。现录其《村景即事》诗:“双山

  类凤翠相连,南北木多数百年。榛地茂榕金锁雾,梨园密草半笼烟。砍柴樵子陇头上,

  抛钓笠翁渔口前。闲坐石岩观海阔,屿中如叶万里船。”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