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方便食品 > 金 风玉露喜相逢(才女俊杰冯沅君与陆侃如之三)

金 风玉露喜相逢(才女俊杰冯沅君与陆侃如之三)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9 07:45   浏览 N 次  

冯沅君是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教育家,也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袁世硕汇编整理的《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收录了《古优解》、《南戏拾遗o导言》、《记侯正卿》及1949年以后撰写的重要戏曲论文13篇,较完整地保存了冯沅君一生研治古典文学的成果。198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冯沅君创作译文集》,辑有她的小说、散文、诗词及译文等。

有博友不解我何以能将冯陆恋情写得如此起劲,我在此作答吧。前两天是西方情人节,有媒体公示,说经专家论证在滚滚红尘中能找到最适合你结婚的对象只不过为二十八万分之一,而且这样低的概率比被雷击中的几率还有小。冯陆二人不但学识相当,人才出众,尤其可贵的是二人不离不弃,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冯沅君一生不育,陆侃如爱冯如故,陆侃如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也不可能让冯沅君悼头他去,他们手牵手,就这样彼此欣赏地走过了“金婚”,成为名流学者中不太多见的道德典范。情人节对别人来说不过是生活的点缀,是365天中的一个短暂的刻度,而于她们岂不是天天都过情人节?作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出名的女学者和作家,冯沅君有许多不想向外人一道的苦衷,比如她十七岁离开隔驻马店最近的故乡到北京读书,非常之不容易,其一是千百年来读书求学求功名就只与男人有份,而与女子无涉,她得以成行属于奇迹,因为大哥友兰在北京读书,知晓要办一个女子师范学校的信息,有了信息,还得有学费,其父早夭,冯家孤儿寡母的经济已难以支撑,这样每临大事有定见的冯沅君就与母亲商量,嫁妆不要,你将我的嫁妆作学费,到时我出嫁不向家里要一个铜板,从而博得长辈同意。还一个障碍就是当时冯已与别人定婚,不退婚就外出肯定会有麻烦,好在她母亲知书达礼,深知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方才一咬牙自己承担了下来,方才让冯沅君好梦成真。

论及冯小说成就,于是乎绕不过她的代表作《卷葹》

冯沅君《卷葹》鲜明地体现了“五四”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无畏精神和青春活力,向旧道德、旧礼教发出了无所顾忌的挑战,并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审视“五四”知识青年尤其是青年知识女性深层心理中的传统文化意识,表现了她们在新旧冲突中情感和思想的双重矛盾,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的个人体验、内心苦闷及其独特的艺术追求。
冯沅君是与冰心、庐隐、凌叔华等齐名的“五四”以后的第一代新文学女作家,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卷葹》收入了她一九二四年二月至四月间发表的四个短篇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再版时,又增收了《误点》和《写于母亲走后》两篇。《卷葹》中的主人公多是青年知识女性,她们崇尚爱情,又赞颂母爱,并竭力使这两种在当时既对立而又同等神圣的情感在自己的生活中达到和谐统一,但始终无法如愿。这是因为她们在思想上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代表着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而母亲的意志却代表着压制新思想的封建旧势力。除新旧势力的矛盾难以调和外,她们自身又长期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在进行精神探索、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中,其内心也交织着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她们的灵魂挣扎在情感和思想的双重矛盾中,内心充满了难耐的痛苦, 是“五四”运动时代某些青年,“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写照”细读《卷葹》,我们不仅能感到作者对当时青年知识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无畏精神的歌颂,而且也能感到作者和她的作品主人公面对新思想与旧传统的艰难选择,及其在情感和思想的双重矛盾中挣扎的艰辛。
有论者指出:“‘五四’时期知识女性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是觉醒的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反映在沅君笔下,最先表现为‘性爱’与‘母爱’的冲突。”冯沅君从自我生活出发,凭着自己对社会、人生问题的独特感受,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集中在情爱与母爱的矛盾中加以具体表现。在母爱和情爱的情感交战中,她作品的主人公尝到了“五牛分尸般”的痛苦,付出了血的代价。 1 R4 O$ Y* x% ]( d' f8 i
《隔绝》《隔绝之后》中的女主人公纟隽华,因为情人的爱,她宁愿牺牲社会上的名誉、天伦的乐趣;因为母亲的爱,所以不敢毅然解除“父母之命”的婚约,并为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痛苦而深深自责,宁愿冒险回来看望年迈的母亲。她为这两种爱所累,内心充满了矛盾痛苦:“服从了母亲的话,爱人的意志自由便要受委曲了,不然,母亲又要伤心。这种矛盾的爱情,在她肚内争雄称霸,差不多有六年之久。这就是她精神上痛苦的来源……”(《隔绝之后》)在她的心中,她无法毫不顾及有生养之恩的母亲的一片苦心,更不能放弃比生命还重要的爱情。最终因不能实现“爱的圆满”而毅然服毒自杀,用血写成了“爱史的最后一页”。《慈母》中的“我”与莪如深深相爱,“有保全个人的自由而脱离家庭的勇气”,虽也时时牵挂年迈的母亲,但为躲避“父母之命”的婚约而长期滞留在外,同时又为自己六年不曾回家看望母亲而陷入不孝的内疚中难以自拔,自称“我便是为了两性的爱,忘记了母女的爱的放荡青年”。面对母爱,“我”作为女儿真诚“歌颂在爱的光中的和乐家庭”。《误点》中的女主人公继之,既抛不下恋爱的悱恻缠绵的浪漫生活,又舍不了刻板拘泥而诚挚朴实的家庭,母亲的爱、情人的爱,在她胸中交战,使她无所适从,“精神上感到五牛分尸般的痛苦”。最终由于火车误点使她滞留家中,她答应母亲当年不往北京去,此时,母亲的爱暂时败退了情人的爱。
可以看出,情爱和母爱的冲突是作者在《卷葹》中着意叙写的主要内容,二者始终在作品人物的心中激战,并在不同的情况下此消彼长。作品主人公既向往自由的爱情生活,又不愿使母亲失望伤心,但无论怎么努力也找不到一种使二者和谐的办法。仔细分析也不难发现,在《隔绝》《隔绝之后》《旅行》中,性爱占主导地位,可以说是情人的爱暂时战胜了母亲的爱;而在《慈母》、《误点》和《写于母亲走后》中,是母爱占主导地位,可以说是母亲的爱暂时战胜了情人的爱。冯沅君通过作品人物的矛盾心理,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两种爱冲突的实质,从而揭示了隐藏其后的社会内涵。冯沅君笔下的主人公,不仅尝到了情爱与母爱不能兼得的痛苦,而且在思想上,又经受着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和自身潜意识的制约,使她们在大胆追求爱情的同时,内心又充满顾虑;在赞颂母爱的过程中,又意识到母爱中包含着复杂的成分,从而质疑其纯洁性。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