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风光】满清的发祥地 抚顺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3 09:37 浏览 N 次
她是一座因历史而影响中国,以资源而闻名世界的现代工业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厚重、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她在祖国的版图上,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正经历着化蛹成蝶的擅变过程。这就是素有"煤都"之称的抚顺。
抚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自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命名,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从修建这座城郭算起,约有七百年的历史了。
明以前的辽金元三朝代,都曾在此设城,名“贵德”;流经这里的现在的“浑河”,那时叫“贵德川”。
明朝为什么要更其名为“抚顺”呢?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商讨军事时,曾这样说过:“戍守边陲,重在抚顺异邦,切勿怒之武力,攻则防,退不追,此乃上策。”
明洪武十七年,元朝残党,仍在辽东与明军顽抗,众大臣奏请朱元璋发兵讨伐,朱元璋却采取了“抚之顺之”的策略,使元朝残党归顺了明朝,从那时起,辽东新兴的这座城市就取名—抚顺了。意思是:要对女真人进行抚导而使其顺随。
1386年,明朝基本上消灭了元朝在东北的势力,便开始在东北置官衙,设边防。从关内移来大批民众进行屯田,建立了十八座城防要寨,抚顺城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抚顺城,大体在现在的宁远街以东,南关一带,呈正方形。城墙周长2200多米,是一个很小的城。
1618年努尔哈赤亲率金兵一万五千人,进攻抚顺,城守李永芳开城投降。三日后,明朝广宁(北镇)总兵张承荫率兵企图夺回抚顺,结果大败而归。努尔哈赤占领抚顺城时城焚毁。这是第一个抚顺城。
清顺治帝1644年进入北京。抚顺地区是清朝的“发祥重地”,新宾永陵是清代皇帝祭祖必经抚顺,当时抚顺城残破不堪。为了纪念清太祖丰功伟绩,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了又一个抚顺城。位于明时抚顺城稍南一些,规模也较大了些。有南北二门,南门称:嘉会门;北门称:广润门。这座城的中心,便是现今南关至北关的那条大街—贵德街。 这就是历史上的两个抚顺城。
清初关外三陵之首清永陵
抚顺处处充满了神异的色彩,被称为“启运之地”(鸿运开启的地方)的抚顺是瑞气素生的龙兴之地,清王朝在这里奠定了康乾盛世的根基,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关外三陵之首——永陵,依然伫立在兴京城神奇的启运山下。被誉为关外第一陵,是努尔哈赤远祖,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叔父的陵园。始建于1598年。清天聪8 年(1634年)称兴京陵,顺治16年(1659年)尊为永陵。永陵是著名的清初关外三陵之首(另外二陵是坐落在沈阳的福陵和昭陵),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它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满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永陵位于新宾永陵镇西北一公里处。此地群山环绕、草木葱郁“启运山”宛若一条探头藏尾的巨龙,横陈于陵寝身后;波光潋滟的苏子河、草他河如同两条银色飘带,镶嵌于陵区。临河而驻,独有万水朝宗之感,在群山众水的映衬下别有一番庄严。
清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来永陵谒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大典。永陵陵园最初并没有修建殿堂楼阁,建筑均为青砖青瓦,肃穆庄严。随着清王室的强盛,这座清王室营造最早、安灵最多的陵园也日趋完善。康熙十六年,永陵改建,青砖青瓦变成了红墙黄瓦,陵园的规模和格局也基本定型。现存的永陵古建筑群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一千多平方米。
陵前参拜道长840米,宽12米,向南直通东南公路,两侧松柏、榆、柳等仪树林立,衬托出古陵的庄严肃穆。在参拜道南北两端的东西两侧原有下马木牌四座,乾隆四十八年(1783)改为下马石碑,碑通高5米,两面以满、蒙、汉、藏、回5种文字刻写“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以示清朝“一统同文之盛”。
参拜道(图右为下马石碑)
由下马碑往北,是一条宽四丈的黄沙大道,笔直地伸向陵园正门,亦称正红门,又称前宫门,它是一座时暗三间硬山工琉璃瓦顶的建筑,装有六扇朱漆木栅栏门,充分展示了满族先民竖木栅栏园城寨的古朴习俗。正红门貌似简陋,然而,却充分体现了清代皇帝后世不忘先世创业艰辛,守好祖业江山的优良思想。清圣祖康熙皇帝《兴京陵》诗题曰:“瞻拜陵园肃,凝思大业艰”。乾隆皇帝第二次东巡诣陵阅兴京故城曾提诗写道:“涕零始业何其艰,九重万户遑安处”。后世不忘先世创业之艰,激励后世奋发图强,保卫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美德。在此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红门(前宫门)
进入正红门就是整个陵区,它由前院、方城、宝城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四座神功圣德碑亭映入眼帘,按中长次幼、左长右少次序,分别立有“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德皇帝”神功圣德碑亭四座,碑高六点一二米(含碑座),同时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洋洋数千言碑文,均是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碑亭从顺治12年(1655年)起,历时七年才相继落成。它们坐落在赑屃座上,至今仍显得颇有气派。事实上,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生前在历史上并无建树,只因子孙为帝而贵,才被追封存为“肇兴四祖”。清王朝入关进京后,历朝皇帝都为自己建造单独陵寝,永陵的“四祖碑亭”就成为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亭前东、西两侧是大班房和茶厨房,亭后的东侧是果房,西侧是膳房。
四座神功圣德碑亭
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的南门称为“启运门”,东西有照壁相对。启运门为单檐歇山式琉璃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6扇对开朱漆木板门,每扇门上镶嵌81颗鎏金门钉,即横九竖九颗,取阳数最大之数,以显皇家之权威。
启运门
云龙袖壁
砖雕《五彩云龙》启运门两侧的缭墙上的四组“五彩云龙袖壁”,它的材质是由淘土烧制而成的,既砖雕。工匠们先将栩栩如生的龙雕刻在泥坯上,烧成砖后在按砖的编号拼凑起来,其精雕细刻之技另人叹为观止。据记载1981年在巴黎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位日本专家盛赞中国清永陵砖雕龙壁,称它虽用砖雕制而成,却保存了三百多年,依然没有风化、脱落,一句话引来许多专家、学者前往永陵研究“砖雕龙壁”,迄今为止,也没有人数出这块龙壁究竟是由多少块砖组成的,它们为什么这么多年不风化仍然是一个迷。这也就成为了清永陵的第三大特点。 云龙袖壁,在启运门左右两侧,犹如衣服上的两只袖子,悬山式青砖瓦墙帽,袖壁为云海江崖升龙陶质青砖浮雕彩画,升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技艺精湛。虽历经了近360余年的历史风雨沧桑,但却无一点风化斑驳损坏,确是十分罕见的艺术珍品。
启运殿 入门正中便是永陵的正殿——启运殿,又称享殿,它是祭祀拜谒祖先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大殿建在长方形月台之上,殿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正脊8条行龙戏珠,两端鸱吻剑把分别透雕“日”、“月”二字,寓意“肩担日月一统天下”,“祖先神灵保佑江山如日月永存”,这在关内陵寝中绝无仅有。启运殿玉墀丹阶,居高临下,气势非凡。殿内梁架祼露施以彩画,谓之“彻上明造”,是中国北方民族早期建筑的特点之一。启运殿是供奉四位皇帝和皇后神位的地方。在启运殿正脊两端有两个龙尾,传说龙的第九子叫螭吻,它们被两把宝剑插在殿脊上,在宝剑的剑柄上,东边刻一个“日”字,西边刻一个“月”字,我们都知道“日”、“月”合为明,清朝之前就是明朝,当时清朝皇帝在修建永陵时就想到把明朝永远的灭掉,所以把日月分开,靠四祖神灵保佑日月永远不能合到一起去,永不复明。它还有一层意思,即,象征大清王朝可以永远的肩负日月,一统天下,这就是清永陵在建筑上的四大特点。
殿内陈设肇、兴、景、显四祖四后大小暖阁宝床、龙凤宝座、神龛神位,供案、五供与金瓜斧钺等仪仗。
启运殿内景 东配殿 西配殿 西配殿前有焚帛炉一座。焚帛炉又称燎炉,是谒陵和平时祭祀时焚化纸钱金银帛和祭文之所,是青砖瓦无木结构歇山式建筑。它在启运殿与西配殿之间,尤如一位青衣宫女往来于两殿,把空旷宁静的方城点缀出了生气,显得非常生动,可谓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宝城 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清代祭陵非常频繁,每年大祭六次,小祭二十四次,几乎终年香火不断。从公元1682年到1892年,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九次亲到永陵谒祖巡幸,使永陵谒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神树 关于“神树”的传说
说“传说”也不确切,因为在兴祖墓前确实有过一棵古榆。大树参天,高数十丈,枝繁叶茂,象一柄巨伞罩住“宝城”。凡是看过树的人,无不惊奇。乾隆皇帝尊它为“神树”,并作赋御笔亲书。无非是宣扬君权神授。但是民间传说确神乎其神。说当年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背着祖先的尸骨从长白山来到这里。走到桥山下,天黑住店,不能把尸骨人店内,就找到这里,把尸骨放在离地三尺的树叉上,然后住宿店中。这天夜里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他要赶路,就到树权上取尸骨,怎么用力也拿不下来、就借来一把斧子砍树权,砍了两斧子,就见树缝上流泪淌血,塔克世大吃一惊,找来风水先生请教,风水先生说,你祖上的尸骨压住了这山上的龙脉,你和你的子孙将来可坐天下。接着他又讲了我们前面说过的十二个山头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同治二年七月十三日.一场暴风骤雨将这棵神树刮倒,正好倒在西南方向启运殿西房顶。树林把启运殿后坡砸塌了,把殿顶西侧的螭吻等物砸掉,树梢塔在启运殿的前房檐,一片狼藉。这个恶讯报告慈喜太后,慈喜一听目瞪口呆,这正是她垂廉听政的第二年,因为神树是大清江山的象征。尤其启运段顶的螭吻宝剑柄中各有一字,东为“日”,西为“月”;这二字有两重意义,日月为明,清代推翻明朝,顺治年间建永陵时,正是南方明朝老臣叫嚣反清复明的时候,所以顺治日月分开用宝剑固定东西殿角上让日月不到一起;另一层意思,皇帝是真龙天子,上管天下管地,肩挑日月。如今树倒把“月”字砸掉了,皇帝就管不了地了,慈喜感到不祥之兆,忧思成疾,卧床五天,茶饭不进。后来,末代皇帝傅仪派人把这株倒伏的“神树”用托架托住,十年动乱期间毁于一旦。现在还有一米多长的糟朽树根和乾隆的“神树赋碑文”一起陈列在西配殿。
1985年,为恢复永陵原貌,又在原来神树的位置种一棵榆树,可惜1995年水灾又死亡了.1997年春又栽一棵离地三尺有树叉的榆树,如今茁壮成长。这是真实和传说相结合的故事,只要品味历史,人们就会发现它确实反映了当时的民心民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意即民心,不是天意主宰民心,而是民心创造了天意。
天意不可违,民心不可侮! 清永陵是满族祖先留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与沈阳的昭陵、福陵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辉煌的陵园建筑与秀丽的大自然交相辉映,景色万千,已成为海内外游人参观游览的历史名胜和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赫图阿拉城 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后金第一都——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距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永陵5公里。“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小山岗,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占地面积68平方米,建筑面积12530.86平方米,水域面积17.5平方米,绿地面积35平方米,赫图阿拉城始建于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是一座拥有400余年的历史古城。公元1616年(明万年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这里登基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由此,赫图阿拉城被视为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崛起的地方。 ,随着历史的变迁,赫图阿拉城开始走向衰败,这座古老的山城毁于二十世纪初殃及中国的日俄战火。1905年侵华俄军撤兵时,对古城又进行了洗劫,并炸城泄洪水,“毁龙灭目”。历经沧桑,昔日古城原物、原貌已遗存不多。 城内现存古建筑遗址33处,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赫图阿拉城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对赫图阿拉城进行发掘论证,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1999年开始对古城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历经三年多的时间,恢复了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尊号台(俗称金銮殿,又称汗宫大衙门)、罕王寝宫、昭忠祠、正白旗衙门、大狱、塔克世故居(努尔哈赤出生地)及文庙、城隍庙、关帝庙、(今称普觉寺)、地藏寺、显佑宫等一大批古建筑,唤醒了沉睡几百年的历史古城。
中华满族风情园 赫图阿拉城不仅因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于此享誉神州,更因这里曾是满族第一国都而蜚声海内外。赫图阿拉城分内外两城,城垣由土、石、木杂筑而成。入口处内城,东西长551米,南北宽512米,占地24.6万平方米,内城墙周长2,027米。主要建有汗宫大衙门(俗称金銮殿)、正白旗衙门、罕王井、关帝庙、满族民居、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门、协领衙门、文庙、昭忠祠、刘公祠、启运书院、城隍庙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及遗址等。外城,东西1,335米,南北1,352米,占地约155.9万平方米,外城墙周长5,230米。主要遗址有驸马府、铠甲制造场、弧矢制造场、仓廒区等。
赫图阿拉城是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是后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视为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族兴起的摇篮。城内有清王朝第一座关帝庙、孔庙(文庙)等七大庙宇,500多年前的罕王井,是中国罕见的明代早期木结构泉水井。它首创布椽筑城法,开创了大清建都之制等。在研究清前史、艺术、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图左:汗宫大衙门、右:汗王寝宫
景区内环境优美,“食、住、行、游、购、娱”功能一应俱全。在参天古榆的掩映下,青砖青瓦的古建筑群独具风格;浓郁满族风情歌舞表演四季不断,多姿多彩,盛世锣鼓敲出喜庆和吉祥,模拟努尔哈赤登基宏大场面尽显皇家气派,满族婚俗表演及具满族特色的舞蹈以传统的方式迎接八方宾客。满族风情园内湖光山色,游鱼戏水,依山傍水的宗教活动区晨钟暮鼓,悠远绵长;满族历史文化长廊,展示了满族勃兴的历史画卷;满族民俗博物馆再现满族社会风俗民情。人参、鹿茸、蘑菇、木耳、干鲜野果等地方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 赫城湖 景区内有二星级宾馆----后金第一都宾馆,正宗的满族“八碟八碗”飘香四溢,色香味俱佳;独一无二的清前史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使景区集风景名胜、人文景观、旅游度假、观光游览、水上游乐、主题公园、人造景点于一体,凭借在清前史中的特殊历史地位,赫图阿拉城闻名遐迩,当年乾隆皇帝东巡来此,亲笔题诗“赫图阿拉连兴京,依山树栅聊为城,秋风策马一凭阅,兆基缔构钦龙兴”。每年海内外前来观光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在一年一度的满族风情节,游人如织,景区年接待游人达50多万。
主要景点导航
汗宫大衙门,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攒尖式建筑,是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地方,始建于1603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这里登基称汗,定国号为后金,年号为天命。
汗宫大衙门外景
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焚香告天,誓师伐明。第二年(1619年2月),明朝派八万兵马号称47万大军围攻赫图阿拉,当时努尔哈赤仅有6万兵马。权衡敌我后,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以少胜多打败明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努尔哈赤在这里定都之后,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先后迁到界凡城、萨尔浒城,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定都沈阳,在这些都城当中赫图阿拉城被称为老城。汗宫大衙门大殿正中央摆设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宝座,宝座前是努尔哈赤批阅奏折的龙书案,在龙书案的东西两侧有鹤衔莲花蜡台、熏炉和香亭。宝座左右两侧摆放着八旗,八旗在后金时期不仅是八面领兵打仗的旗帜,而且是努尔哈赤属下八个军政合一的组织,努尔哈赤在1601年创正四旗:黄、红、白、蓝,到1615年又增创镶四旗,合为八旗,八旗组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容生产、政权、军事为一体,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当时努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独自统领正黄、镶黄两黄旗,而皇太极是正白旗旗。后来正黄、镶黄、正白就变为上三旗,在八旗中地位相对来讲高一些,八旗又可为左翼和右翼,左翼是正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指镶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按五行相生相克排列,两黄旗位于正北,取土克水;两白旗位于正东,取金克木;两红旗位于西,取火克金;两蓝旗位于南,取水克火之意。八旗的位置是不能颠倒的,当年努就是坐在这里发号施令,接受贝勒大臣朝拜,也制定了一系列适国情、顺民意的政策,为以后进军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汗宫大衙门内景 汗王寝宫,位于汗宫大衙门东侧,四间建筑,东一间是汗王和大妃的寝室,西三间是汗王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汗王寝宫外景 据史料记载,汗王和大妃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对面炕摆有炕桌、火盆是汗王吸烟品茶的地方,西间有南北西三面相连的万字炕,满语称它为突瓦,它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坐卧起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炕面散热来取暖。关于这种万字炕还有一个讲究:当您去一个满族人家的时候,您千万要记住一点,您可以坐在北炕,也可以坐在南炕,但千万不能坐西边的小炕,因为满族人是一般都是在西边供奉祖宗神位,为了表示尊敬不能摆放任何杂物,而且任何人都不能坐。西墙上的黄布叫黄幔,下面就是神龛。
汗王寝宫西间万字坑 罕王井,位于内城中部,正白旗衙门岗下西南方。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见底,清爽甘甜,严冬不封,酷暑清凉。被誉为“千军万马饮不干”的罕王井。此井为赫图阿拉城内唯一一口水井,自古以来,城内军民皆用此水。因努尔哈赤在此城“建元称汗”,故得名“罕王井”。关于此井有诸多神奇的传说。
罕王井 罕王井略呈长方形,以色木、柞木成井字叠压,自井底至地面,井内径1.1米,柪木直径20—30厘米,井口以四块木板围成长方形井裙1.21×1.3米,高出地面约30厘米,裙板厚约8厘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十分罕见的一眼古代木构泉水井。
塔克世故居,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的府宅。故居东院为塔克世夫妇所居,1559年,努尔哈赤就降生在这老屋东侧的一个四合院茅草内,五年之后,其弟舒尔哈齐也在这里出生。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四合院,在清入关后,颠覆了整个京城的建筑风格。
故居入口 “□袋房、万字炕、烟筒出在地面上”,努尔哈赤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明代辽东女真建筑--口袋房。中为客厅,两侧为起居室,口袋房是东面开门,进屋之后往西走,整个房屋就像口袋一样,据说这样的设计可让室内始终保持在一种恒温状态中。 "烟囱出在地面上" 外景 现在的“故居”展示了昔日的满族人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以“三大怪”最具特色,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第二怪:养活孩子吊起来;第三怪:大姑娘叼烟。
"养活孩子吊起来" 普觉寺
- 06-17· chedder峡谷和wells大教堂
- 06-16· 鞋业广告的反差
- 06-16· [转载]广告语的语言魅力
- 06-16· 2011-04-24
- 06-15· 金华商务鲜花惠福东美食
- 06-15· 中国鞋业广告语的错乱与
- 06-11· 不幸的童話
- 06-11· 小野悠美
- 06-11· Ye。飄香
- 06-11· 不失望
- 06-10· Photo Album: 天赐庄美景
- 06-10· 一丝淡淡的浮云
- 06-10· [转载]“复活节”听“音乐
- 06-10· 迷失在东吴大学
- 06-09· 我最喜欢的卡通明星——
- 06-09· 【T T】今天我在网吧看蓝
- 06-09· 葛炮叔叔 蓝猫
- 06-09· 博柜正品蓝猫童鞋女童鞋
- 06-09· 蓝猫6+1数字童鞋——郑州
- 06-09· 蓝猫的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