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禽类 > 转文道哥博文两篇

转文道哥博文两篇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0 17:26   浏览 N 次  

素爱文道哥,虽不是出书必买,文登必读,但对文道哥为人、才学、心态甚推赏。唯一恼他的,是他烟戒不掉,嗓子不好。我去年剃一光头,带一小黑框眼镜,我友鸿儒语我:原来是小文道来了。不敢不敢,但需俯诚仰视,以校其道。以下是今日看到博文两篇,以飨餍我友。

也说烤鸭

2010-11-02 21:42:00

前陣子在北京,接到《飲食男女》的記者的口訊,說是要問北京烤鴨的事。也真巧,當時我正在路上趕去大董赴宴,而大董以烤鴨起家,那一頓想必少不了這看家名菜。可是老實說,我對大董的烤鴨一向不太感冒,因為她所謂的香而不膩,在我看來根本就是瘦而已。北京烤鴨以前人人管它叫北京填鴨,鴨為甚麼要填?那當然是為了讓鴨子肉滿腸肥。你賣烤鴨卻標榜它不肥,那還吃來幹嗎?難怪唯靈先生老說廣東燒米鴨要比今日的烤鴨好得多,道理就在這裏。好在大董別的東西好,不管烤鴨,幾道學了分子料理手法的創新菜也不錯。不像長安壹號那麼乏善可陳,特別是她的馳名烤鴨,每回吃完都好像沒吃過似的。

人人都說掛爐烤鴨是新派做法,便宜坊的燜爐烤方是原始正宗。其實最早的北京烤鴨是“杈烤”,用杈子叉住鴨身直接就著火燒,所以那時的烤鴨其實只是燒鴨,是後來才有了六合坊和便宜坊等燜爐窯烤。全聚德創于同治年間,別以明火炮烙之術打出名堂,自此之後,掛爐烤鴨的食風大盛,今日竟成了主流。所以嘛,你說它是新式也沒甚麼不對,只不過從清朝數到現在,它也新了快二百年了。

吃了這麼多年的新派健康鴨,我還是和劉健威兄一樣,喜歡傳統的肥鴨。因此我始終記掛著前門鳳翔胡同的利群,只是那一帶近年拆遷得厲害,不知她有沒有受到影響?說起利群,一般人有兩種印象,一是她環境擠迫衛生不行,二是她專門呼悠外國遊客。這兩點我都要替她一辯,但還是先說她烤鴨烤得怎麼樣。

這家店的最大賣點是一進門就讓人先碰上個烈火熊熊的烤爐,旁邊是橫放地上的果木與吊列待烤的鴨胚。俗話說“鴨胚要幹,果木要陳”,講究的其實是火候。鴨胚不幹,那皮就不脆,果木不陳,殘存的濕氣便燒不出旺火。利群先給客人瞧瞧這兩樣東西,外行覺得熱鬧好玩,內行便能觀出門道了。

可重點仍然是鴨。我記得利群切鴨的法子是薄片縱切,皮上總還帶著點肉。這手法片不出時人所喜的那種單薄脆皮,不過我卻喜歡它的民間鄉野氣,皮、脂、肉,三者卷餅同時入口,質地特別豐富,再加上這鴨養得油滋脂嫩,給人的滿足感實非時下皮是皮,肉是肉,徒具火香卻沒有一絲肥酥味的瘦鴨可比。

很多北京本地人並不欣賞利群,他們在網上論壇說她環境次服務糟,不如大董和全鴨季等新派食肆那麼優美可人。這我都同意,想是現在的北京白領有錢了,不屑老一輩做餐飲的方法,所以您要是喜歡服務員多過鴨子,我不反對,還是趕快都去君悅大酒店長安壹號門外排隊的好。可是說利群以破胡同裏的簡陋風味騙老外,我就絕對不同意了。沒錯,利群上過Lonely Planet上過Discovery,堂內鬼佬多過人,但這只能說明懷抱獵奇心態的外國遊客要比我們珍惜老派風格,不像我們這麼追逐想像中的摩登裝修和多鬼餘的服務程式。所以活該你吃到皮包骨的無趣健康肉,人家才嘗著兩百年來的北京絕活,這叫做禮失求諸野。

凡我讀者,皆知我不願冒認食家評介某某食店。可世風若此,以歧路為正道,奉別子為家宗,遂不得不有感而發是也。

关机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

2010-07-23 08:32:00

關於生活所有該知道的事,其實我們早就知道了。如果還要靠看書來提醒,只因我們習性太深。手機,一種最能剝奪自由的工具,卻總被宣傳成“讓你自由自在,隨時保持聯繫”的好東西。沒有手機的年代,一般打工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門工作老闆找不到他,下班離去老闆還是找不到他,現在可不同了。李奧巴伯塔(LeeBabauta)的部落格“禪習慣”(Zenhabits)全是至為簡單的提示,但點擊率驚人,成了全球頭50大最受歡迎的部落客。然後,僻居關島的他再把部落格發展成一本小書《少做一點不會死!》(Thepower of less),依然是本暢銷書。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教訓,恰恰是我早已實行了多年的規則。比如說“不要一整天都在打電話,應把該聯絡的人全數列出來,電話一次打完”。我通常會撥出30分鐘的通話時間。電郵如是,一不小心,它“可是會成為生活的主宰”,所以“每天只在固定的時間收發信件”。對於上了黑莓癮,3分鐘收不到郵件就渾身不自在的人來說,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可是回頭想一想,聯絡到底是為了甚麼?從前是因為有事才想到要聯絡他人,現在卻是為聯絡而聯絡,所以我堅拒使用MSN和QQ之類的東西。常常有人和我索取聯繫方式,彼此交換電話電郵,再順道問一句:“你有沒有MSN,這樣子會更方便些”。方便?我就不想這麼方便,更何況那根本算不上是方便。且看一般人使用這類聊天工具的習慣,有事沒事都要搭上幾句話,誰上線了就跟誰說聲Hi”,誰說自己今天不開心就要草草安慰兩句問他到底怎麼了。這種溝通沒有多大的意義,作用就是讓溝通繼續下去。

工具讓人異化,現代的通訊工具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不再問它的目的何在,我們只是被它使用,讓它成為自己的主人,製造出大量且有害的廢話(例如八卦是非、謠言中傷)。就算一句話都不說,但你不覺得誰上線都得通知大家一聲是很無聊嗎?到了最後,你的工作效率降低,休息時間大幅減少。我計算了一下,在沒有使用手機之前,我每天花在電話上不多過20分鐘,如今已膨脹為40分鐘了。有了電郵,我每日與人聯繫的時間又多了1小時。如果你還使用MSN,又喜歡不停收發手機短訊,那麼一天下來大概就要用掉3小時以上去和別人保持聯絡。一天24小時,你有多少個3小時?

李奧巴伯塔說得很簡單,我們竟然都忘了:“對多數人而言,扣除花在睡眠,準備餐點與進食,交通、工作,以及處理雜務上的時數,每天其實就有那麼幾個小時的自由時間。請多加保護自己的時間,這是你最珍貴的資產,請務必以生命捍衛它。”

吃荔枝的方法

2010-07-03 09:04:00

一個學中醫的朋友報來佳音,他說荔枝並不上火,濕補而已,要緊的是一吃起碼得吃一斤,絕對不能吃得太少。很多人投訴荔枝熱氣是因為他們一次只吃幾顆,如果他們再多吃一點就沒事了。

這種說法著實古怪,很難令人入信,可是我卻很願意去相信它是真的,還親身實驗了好幾天。結果呢?我不知道,反正我長年火氣大,誰曉得臉上那顆新長出來的痘是不是荔枝的功勞?相信這個新理論,並不在於我太愛荔枝,而是因為它解決了一個自幼以來就很困擾我的問題。小時候讀到蘇東坡詠荔枝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時真是非常驚訝,蘇大學士果非凡人,怎能一天吃三百顆荔枝呢?現在我終於懂了。

後來,我又發現有人比蘇東坡更狂,那就是明朝的宋玨了。他是福建人,迷荔枝迷到一個地步乾脆自號“荔枝仙”,著有《荔枝譜》一部。其中第一句話就是“荔枝之於果,仙也,佛也,實無一物得擬者。江瑤柱、河豚腴,既非其倫;塞蒲陶、楊家果,不堪作奴矣”。他還說:“餘生於莆,既幸與此果遇,且天賦噉量,每噉日能一二千顆。值熟時,自初盛至中晚,腹中無慮藏十余萬,而喜別品,喜檢譜”。翻成白話,意思就是:“我好彩生喺福建,先至撞到呢只水果,而且天生大食,每日閑閑哋可以食一二千粒。所以荔枝當造,由初初上市去到就嚟冇嗰時,肚入便毫無疑問已經收埋十幾萬粒啦。仲有噃,我仲中意研究唔同嘅品種,翻嚇荔枝目錄,都咪話唔盞”。

文人要是愛吃,多半還要撰文紀之,所以宋玨就寫了《荔枝譜》去記錄關於荔枝的種種見聞。問題是文人又喜歡分幫結派,而中國產荔枝的地方分別有福建、廣東和四川,所以三地文人雖然都愛荔枝,卻要各自尊崇本鄉產物,譏刺人家的東西不行。因此福建人不免偏心福建的品種,四川人則以為荔枝獨四川最美,相形之下,古時廣東文人似乎不及這兩個地方多,聲勢不夠浩大,於是形成了廣東荔枝排名最末的印象。

在今天看來,這種判斷當然大謬,凡是吃過福建“黑葉”的,都曉得它完全不能跟我們嶺南的“糯米糍”和“桂味”比較,更別說那傳說中的“增城掛綠”了。

最要緊的是前人根本沒有評斷荔枝的客觀基礎。當時的運輸條件與保鮮技術皆不能與今日相提並論,一個人很難同時吃到幾個地方的新鮮荔枝,只能憑個人遊歷積累下的記憶作準。所以我必須說嶺南荔枝方是天下第一,而且這是很客觀的意見,全無地域偏見,儘管我是廣東人。

我還記得江獻珠老師她家吃荔枝的故事。那是典型的嶺南大戶,庭院幽深,果木成林。每逢荔枝當造,一家人就要趕在日出前起床,坐在樹底一見那累累果實上頭露珠初結,便趁陽光未盛之前把它摘下,剝皮啖之。江老師說,這才是品嘗荔枝的良方。因為這種水果很嬌嫩,別看它粗殼上長滿了硬刺,只要離開樹幹三數天,就會渾身發黑,色香俱變。水果當然是樹上熟為美,其中又以荔枝為最,所以香港才會有這許多荔枝團專門去廣東果園現采現吃。而江太史家更勝一籌的地方在於他們講究到了時辰,露水乍現,就要及時取用,差一分都不行。

讀明人徐渤的《荔枝譜》,方知這是有已良久的古法:“當盛夏時,乘曉入林中,帶露摘下,浸以冷泉,則殼脆肉寒,色香味俱不變。嚼之,消如降雪,甘若醍醐,沁心入脾,蠲渴補髓,啖可至數百顆。”徐渤還說,要是怕吃得太多肚脹,可以略略點鹽,有消滯之效。

唐明皇為博愛吃荔枝的楊貴妃一笑,特地叫人從四川快馬把新鮮荔枝送上長安,一騎絕塵,留下千古佳話。可是以千多年前的交通狀況、保鮮技術,這些荔枝到了長安會是甚麼模樣呢?皇帝寵愛的女人尚且吃不到原味荔枝,一般人就更是只能耳食了。所以在許多古人的心目中,荔枝是種傳說中的雋品,不到福建、四川和廣東,就沒有親身驗證其美味的機會。

關於荔枝的保存,徐渤又錄下了一種我聞所未聞的奇特措施。那就是在竹林裏頭找足夠粗大的巨竹,在上頭鑿開一個洞,把顏色還很鮮紅的荔枝埋進去,再敷以竹葉和泥巴混成的填料,緊緊合實。如此一來,竹子本身的竹氣可以起到滋潤果實的效果,就算放到冬天也毫無變化。如果這是真的,那簡直就比冷藏庫還厲害。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不算保鮮,但也不無風味的辦法。一是把剛熟的荔枝連著露水花蒂一起摘下,用黃蠟把它封存起來,一顆顆蠟丸存進陶罐裏,然後煮熟一鍋荔枝花蜜,于冷後倒進罐中。據徐渤說,這種蜜煎之法可使荔枝藏至來春,開視如鮮。

我打算試試跟著做的,是一種叫做“荔漿”的東西。做法是把味帶微酸的初熟荔枝榨出白漿,配上煮好的荔枝花蜜,一起倒進瓷瓶子裏頭封口存放。幾個月後,漿蜜結成香膏,食之美如醲酪。聽起來,這似乎比不合季節上市的冷凍荔枝還好。

载自http://blog.ifeng.com/606447.html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