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肉制品 > 双汇这类企业的兜底者和保护者

双汇这类企业的兜底者和保护者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8 11:06   浏览 N 次  
因“瘦肉精”事件停牌整顿的双汇发展,复牌后仅三天又再次申请特停,起因是被媒体质疑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披露关键承诺。尽管双汇发展公告中称,销售回款超过70%,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公司公告与记者实地亲身体验观感相去甚远。有专家认为,作为一个行业龙头企业,面对“瘦肉精”这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双汇发展应诚心道歉,真心悔改,而不应以“作秀”的方式进行“危机攻关”。

72%回款率:双汇发展公告与记者实地调查观感相去甚远

22日,双汇发展被深交所临时停牌,起因是有媒体报道在3月23日经销商会议上,双汇曾给予经销商承诺:在5月份之前未销售完的产品,都可以无条件退货。并且退货的产品损失,经销商不用承担。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承诺在19日双汇复牌的公告中竟只字未提。

19日双汇发展公告称,双汇鲜冻品的日发货量恢复到89%;肉制品的日发货量恢复到71%;日回收货款额恢复到72%。

记者调查发现,双汇发展在国内销售市场的表现与双汇发展公告的70%以上的回款相去甚远。记者在双汇发展复牌当天走访深圳多家超市,发现在华润万佳、家乐怡等超市的冷鲜肉柜台,都没有双汇冷鲜肉上架。而双汇火腿、香肠等产品虽然上架,市场反映并不乐观,个别顾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内不会购买双汇产品。

22日中午,记者又走访了广州中联商厦百佳超市,鲜肉柜台一位销售员对记者说:“超市没有卖双汇鲜肉,那种肉一听就怕啦,谁还敢买啊!”而百佳的香肠销售专柜里,“双汇王中王”“双汇玉米润口香甜王”等多个类别火腿肠都有。柜台边还用醒目黄色标签标注着:“本店销售的双汇火腿肠均来自广东清远分厂和河南漯河总厂,请放心购买!”并且还打出了“破底价”的标识,其中300克的双汇王中王售价由11.3元下调到7.5元。但是记者等了很长时间,才看到一位何姓中年妇女买了一袋火腿肠,她告诉记者因为打特价,很便宜,另外觉得企业说没事了,可能危险不大。而旁边的商场导购员一再阻止记者采访提问,说这件事影响很大,来买的人下降了很多。

双汇表现“秀”味十足危机攻关还是诚心改过?

自3月15日,含“瘦肉精”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一事被媒体披露以来,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危机”,双汇集团展开了一系列自救行动。然而,双汇的自我救赎却显得颇具“秀”味。

3月16、17日,双汇集团连续两天在其官网上就“瘦肉精”事件发布声明,向消费者致歉,责令济源分厂停产整顿,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

而最具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3月31日,当天举行的双汇集团万人职工大会上,与双汇集团负责人万隆鞠躬致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现了经销商高呼“双汇万岁、万总万岁”的惊人场面。

4月6日,双汇集团重庆区域马姓经理为让市民相信重新上架的双汇产品是安全放心食品,带着促销人员现场大吃双汇火腿肠。

更让人质疑双汇道歉和改正诚意的是,4月18日双汇公告公布了“瘦肉精”事件调查结果,称“瘦肉精”事件是由于个别员工在采购环节执行检测时没有尽责,致使少量“瘦肉精”生猪流入济源分厂。

备受质疑的数据也出现在4月18日双汇发展发布的公告中。公告称,3月23日,双汇集团召开全国经销商大会后,各地逐步恢复双汇肉制品及鲜冻品上架销售。目前,鲜冻品和肉制品的日发货量分别为1500多吨和3200多吨,分别恢复至2011年3月份上半月平均日发货量的89%和71%;日回收货款9000多万元,已恢复至2011年3月份上半月平均日回收货款的72%。

在经历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后,经销商不仅口头上喊着“双汇万岁”,更是通过实际行动促使双汇产品日发货量和日回收货款回升如此之快,经销商的热情程度,实在让人惊讶。因此,网友纷纷质疑,这场“秀”味十足的危机公关到底有多少诚意?

类“双汇”问题层出不穷,市场何时不再轻言“原谅”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最关注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双汇发展是占据全国40%市场份额的肉类加工的龙头企业,却暴出“瘦肉精”这样关乎企业诚信和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

更为公众感到疑惑的是面对“瘦肉精”事件,双汇发展展现出的系列行为和措施。包括“也是受害者”“经理大吃火腿肠”“喊董事长万岁的万人道歉大会”以及公告披露不实质疑等等。这不免让人怀疑双汇发展在“瘦肉精”事件发生后的种种表现,是诚心改过,还是“秀场”公关?

广东奔犇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国华告诉记者,此前双汇发展就有隐瞒高盛多次减持双汇股权长达两年之久的虚假陈述前科,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法院受理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赔偿纠纷案设置了前置程序,因此投资者维权十分困难。而如果此次虚假陈述属实,投资者依然面临维权难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双汇发展在“瘦肉精”事件出来以后,不是认真反思自身问题,而是忙于计算自身得失,并意图运用公关手段侥幸过关,最终损害的也是企业自身。

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则认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这说明我们的市场、主管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和考量,有可能会成为这类企业的兜底者和保护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太容易“原谅”和“忘记”,让这些缺乏诚信和道德的企业轻易“过关”继续“红火”。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