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肉制品 > 可园记事

可园记事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1 04:37   浏览 N 次  

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记者前往与深圳紧邻的东莞市,探访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东莞可园。东莞可园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14年后建成,占地三亩三(约2200平方米),设计精巧,其中住宅、客厅、庭院、花园、书斋一应俱全,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是岭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可园虽然只有近160年历史,却历经沧桑,它曾被用作旅馆、招待所及敬老院。“文革”期间,国内许多园林及古建筑或多或少遭到破坏,但可园完好地保存下来。可园博物馆馆长王红星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东莞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2001年,可园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敬修与可园

可园主人张敬修(1824~1864),字德圃,莞城博厦人。张敬修本是一介书生,但生逢乱世,青年时投笔从戎,一生三起三落,宠辱不惊,充满传奇色彩。

因在家乡修筑炮台有功,张敬修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赴广西做官。在任官于柳州、梧州等地期间,他捐出私财,招募勇士,购买器械,频立军功,逐渐升至知府。道光二十九年,张敬修奏请朝廷剿灭广西盗贼的建议未被采纳,遂回东莞建造可园。次年正月,受朝廷征派,张敬修再赴广西,并在家乡选300名勇士一同前往征战。咸丰五年(1855),他因军功升任广西按察使。但该年9月,又因失守浔州(今广西桂平)被撤职,留营效力。1856年5月,张敬修与太平军水战于浔州,大败,伤足,遂回东莞养病。

1856年1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派舰进犯珠江内河,直逼广州。张敬修临危受命,携长子振烈随军助战,以梅州大捷授江西按察使,后兼署江西布政使,专门负责军饷。不久因病回家乡休养,以可园为休憩之所。清政府欲再次重用张敬修,但因其身患重病无法再为国效力。同治三年(1864)正月卒,享年42岁。

张敬修嗜翰墨,工诗词,善画梅,长写兰,好金石,爱名琴,喜搜石。其画品秀逸天成,清雅秀逸,笔力雄健。其精绘花卉,尤以写兰画梅驰誉一时。著有《可园剩草》(已佚),后人辑有《可园遗稿》。

张敬修酷爱书法,现存书法作品散见于其绘画题识中。他曾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装订成册,可惜已失传。可园门口的“可园”二字即是其亲笔书写,二字均一笔写成,雄浑有力。在篆刻方面,张敬修也深有心得,且成就巨大。

张敬修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典型,他修筑可园,目的是为自己营造一个修身养性之所。可园直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它的建造花费了张敬修毕生心血。可园继承了中国园林传统,又兼顾岭南人文、气候、植物等特点,匠心独运,个性鲜明。邀山阁是可园内最高建筑物,楼高4层,当年是东莞县城最高建筑物。可园四周地势平坦,但登邀山阁,可观莲花山、南香山的秀丽,又可见黄旗山、罗浮山的雄奇,可园因此颇具“文武双全”格局。张敬修在《可楼记》中道出建此阁的理由:“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张敬修之胸怀远大,由此可见一斑。

岭南画派摇篮

清朝末年,岭南出现了两位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画家居巢(1811~1865)和居廉(1828~1904)。他们是堂兄弟,艺术历程、绘画风格又颇为相近,在中国美术史上并称“二居”。二居晚年在广州河南筑“十香园”设馆收徒授艺,开创岭南画派,弟子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又带出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著名岭南画派画家。

而东莞可园,可谓岭南画派之滥觞。居巢和居廉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隔山乡(今广州海珠区)。1847年前后,居巢、居廉随张敬修游幕广西。1856年,张敬修回东莞养伤,居巢、居廉随其回到家乡,他们在张氏可园及道生园中居住长达9年,直到张敬修去世。可园与周围乡野景色浑然融为整体,给予居巢和居廉源源不断的绘画素材与创作灵感。

可园虽小,但三亩三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厅堂轩馆、山水桥榭一应俱全,更有周围肥沃的土地,连着古老而繁荣的东莞城。可园内外,处处风光如画,居巢、居廉嗜画如命,无时无刻地不醉心于良辰美景。张嘉谟是张敬修的侄儿,他不愿为官,宁愿退避可园,终日与一群文人雅士为伍。他最爱居廉的画,派人为其搜集奇花异卉、鸟雀虫鱼,供其写生。在可园,居巢创作了一生之中最好的画作。居廉此时也创作了一批极精之品,此时“居派”绘画风格完全成熟,其重要表现手法即为“撞粉”、“撞水”法。二居以这种创新的画法,画的花鸟画逼真传神,妍丽秀美,韵致清新,惟妙惟肖。

“绿绮楼”里的古琴

可园中筑有绿绮楼,楼下为壶中天,为赏乐饮酒之处。绿绮楼则专为收藏绿绮台琴(又称绿绮琴)之所。绿绮台为唐琴,与春雷、秋波、天响并称岭南四大名琴。绿绮琴制于武德二年(619),琴背镌隶书“绿绮台”三字,右侧书“大唐武德二年制”七个小字。道光末年,张敬修购得此琴,珍藏园中,名园名琴,一时传为佳话。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该琴曾属明武宗朱厚照所有,后以琴赐大臣刘某,明末归南海诗人邝露所得。邝露工诗能琴,所居海雪堂中多宝物,最珍惜者为两张古琴,即绿绮台及南风,南风琴曾是宋理宗赵昀内府之物(今藏山东省博物馆)。邝氏出游必携二琴。顺治七年(1650)清兵攻广州,邝与诸将坚守十月,城破时,邝露返海雪堂中,穿上明朝官服,抱二琴从容就义。

邝露殉国后,绿绮台琴被清兵抢得,售于市上,后为归善(今惠阳)人叶龙文以百金所得。叶氏常邀文士携琴雅聚,诗僧今释有《绿绮琴歌》,“岭南三大家”中梁佩兰、屈大均都有诗咏此。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士禛(渔洋),亦将邝露抱琴殉国事迹记入《池北偶谈》。后来此琴由叶龙文后人保存数代,至道光末年,叶家衰败,该琴被质于当铺无力赎还。

民国初年,可园张家中落,琴亦以破残不堪修复,1914年,同邑邓尔雅以千金购得。邓尔雅是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他与可园张家素有交往,深知此琴意义,他所得虽是一张朽琴,却视同性命。他在香港大埔构筑“绿绮园”,即以此琴命名,他的诗集也名之为《绿绮园诗集》。邓氏临终之际,仍命家人置琴于病塌,抚摩不舍以至最后一息。

可园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曾与邓家后人洽谈,欲重购此琴置于绿绮楼中,以重现可园当年盛况。可惜对方索价太高而未成功。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