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4 21:03 浏览 N 次转 印顺大和尚开示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在五一放假的第三天,我们相聚在弘法寺,继续听我来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普贤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十大愿中都是含摄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范畴。
前面的这八大愿,都是在帮助我们建立世间和出世间的正见,让我们逐步地破除我执和法执;这样才能再以无我的平等心,回向一切众生,圆满恒顺众生的大愿王。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我们普贤十大愿王的两大核心思想。同时也是菩萨道的所有的修学的内涵。
在《华严经行愿品疏》所说:
“凡是菩萨,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
菩萨广学一切佛法,就是为安立一切众生于无上菩提。但是我们大家都贪着于世间的欲乐,而不想来出离三界。
在《杂阿含经》中间,佛做了一个比喻,他说我们愚夫在生死的苦海中,随着烦恼业力的牵引,轮回不息;就像一只狗被拴在一个柱子上,因为拴着的绳子没有断,所以说它不停地只能围着这个柱子来回地来团团转,很难得到解脱。
对于众生的无明,佛也说了这样的一个比喻,他说:
过去,有一个犯了死刑的一个重刑犯,他好不容易越狱跑掉,大家知道,在印度大象是很多。国王这个时候就放了一个醉酒的狂象,来追逐他。眼看着这个狂象离他越来越近,他在情急无奈之下,发现路边有一口枯井,他就马上地躲到这个废弃的枯井里去了。但他躲下来之后,安静下来一看,哎呀,很麻烦。为什么呢?他发现井底有一个毒龙,这只毒龙正张着嘴,在向他喷着毒;再向四周一看呢,天呐,这四周居然盘踞着四条毒蛇,这四条毒蛇也抬着头,也在伺机地寻找机会来向他攻击。
这个时候他发现,还好还好,怎么样呢?这个井的旁边垂着一根草根,他就在紧急的情况下,拼命地就抓住了这个草根。他抓住了草根怎么样呢?惊魂未定,喘息未匀,抬头一看这个草根的旁边来了一白一黑的两个老鼠,正在拼命地咬着这一根草根。大家想一想,他好不容易逃过了狂象的追逐,躲到了废井里,他发现废井下面有一个毒龙在向他喷着毒气,随时要吃掉他。他向四周一看,井的四周是四只蛇,也张牙舞爪,也准备伺机来向他发起攻击。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救命的草根,紧紧地抓住了草根发现有两个老鼠在咬着草根。危不危险?
这个时候呢,他发现这个井旁边有一棵树,这个树上有一个大的蜂巢,这个蜂巢有很多的蜂蜜,这个蜂蜜刚刚滴下来,滴到他的嘴巴里。他一尝到蜂蜜,马上被甘甜的味道给诱惑了。他完全地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绝境,内心一直不停地忆念着蜂蜜的美味。
这个比喻是说,我们凡夫众生,都像一个关在三界火宅的一个囚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被无常的狂象在追逐着。但是枯井,比喻我们自己生死的家,毒龙则如同地狱,这四只毒蛇分别象征着地、水、火、风这四种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也是在不停地败坏当中。草根,是指我们众生的命根。而黑白两鼠咬着那根草不放,是比喻白天与黑夜更替不停,致使我们的寿命一天一天随之减少;草根若被咬断了,我们就有可能堕入地狱的黑暗中间。凡夫众生就像那个亡命之徒,我们虽然身处在如此危险恐怖的境界当中,我们却依然贪着着那一点点美味的蜂蜜。由于对美味蜂蜜的贪着,而失去了对生命无常的一种警觉。
我们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上一回讲过,我说我们流浪生死,在我们生命中已经成了习惯,我们菩萨所以说要发愿来恒顺我们众生,以种种的善巧和方便来拔济我们众生,实践对我们究竟的终极的生命的关怀。
下面请大家一起和我恭敬合掌,把我们恒顺众生这大愿王的经文,一起读诵一遍。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我们刚才念的是恒顺众生这一段经文。
恒 顺 众 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恒-是长时不变的意思。
顺-是随顺。菩萨要能随于真理,而顺应众生的心,协助他们生起善法,或是解脱的利益。
众 生-梵语称sattva(萨埵),旧译作“众生”。
在玄奘大师的新译中,则被称为“有情”或“含识”。
众生的含义,在经论中,有以下几种说法:
在《大法鼓经》中的解释是:
一 切 法 和 合 施 设,假名为众生。
《杂阿含经》中怎么讲呢?说:
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众生,即因无明的染着而成就。
在《般若灯论》中怎么讲呢?说:
谓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为众生。即不断地受生死法。
《不增不减经》中怎么讲?
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是名众生。
它说我们佛性本自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只因一念无明,而沦落生死。
综上所说,众生泛指被无明烦恼所障碍,不断地流转于生死者,假名众生。
什么是恒 顺 众 生呢?
所谓恒 顺 众 生,就是菩萨为了饶益有情,随于真理的觉悟,顺应众生的根性、因缘、愿力的种类,给予善巧的方便,帮助他们生起善法,趣向解脱;这种慈悲护念众生的心,没有一刻的休息 ,而且凡所有作所说,都能够契合诸佛如来的心。
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到老和尚面前求老和尚加持的时候,老和尚经常跟我们怎么讲呢,祝我们什么?发财,发大财。你看大家都记得发财,发财,发大财,升大官,发大财。其实老和尚给我们加持的时候,前面还有几句话,我来跟你们说一遍,你们看看像不像啊。说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想事成,一切吉祥如意,万事顺利,永远顺利。后面才是什么?发财,发财,发大财。对不对?你看,你们老说老和尚怎么教我们发财,发大财,把前面都忘了。为什么要我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想事成,一切吉祥如意,万事顺利,永远顺利呢?为什么要发财,发财,发大财?因为这个财,它用到好的地方,它起好的作用。用到坏的地方,起坏的作用。这个财不光是我们世间的财,也是我们成佛的福德资粮。要我们要不断地继续我们成佛的福德资粮,要我们早日能够福智双全。但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听了欢喜高兴。大家欢喜了高兴了,就结了个善缘。大家不欢喜不高兴,这个善缘就没有结上。恒顺众生,为什么要恒顺众生呢?因为我刚刚讲,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每个人的愿望不一样,所以说对每个人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他喜欢好听的,你要说他好听的话。他想发财,你让他发财。他想升官,你让他升官。他想身体健康,你让他身体健康。他说他是家庭幸福,让他家庭幸福。他随顺我们众生的一切的因缘来说。就像吃饭。他喜欢吃甜的,你要给他甜的。他喜欢吃辣的,你要给他辣的。他渴了,你要给他一杯水喝。这就是随顺我们每个人的因缘,随顺我们每个人的根性,随顺我们每个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来满足我们众生的一个根性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生欢喜心,才能够真正地结上这个善缘。有了这个善的因缘,一切都好办了。没有这个善的因缘,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上一次,我说过常随佛学、恒 顺 众 生和普皆回向呢,是属于回向功德,其中恒 顺 众 生,是回向众生。
在《华严经》中怎么讲呢?它说:“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也就是说菩萨将自己所增长的一切的善根,以平等心,来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菩萨经常学习这样的回向,他的心才不会执着于自身所得的一点点成就,而时常能够愍念众生,长养自己的大悲心,并且依止这个菩提的心愿,久住世间,饶益众生,不趣向于涅槃。这是菩萨和阿罗汉二者的发心最大不同。我经常给大家讲,我说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教化众生,成就众生,所以说老和尚的庙里都供的菩萨,不供罗汉,为什么?罗汉只顾自己,不顾人民。所以说菩萨和罗汉的发心的最大的不同就在这。
我们为什么说随顺众生,而不说随学众生呢?
虽然就理而言,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修行者的心,应该来平等观待一切法。
但是就事而言,世间的一切的缘起现象,仍然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先前发大愿要“常随佛学”,那是因为诸佛,从因地到果地之修行,皆是顺应真理,清净无染,佛的功德令人生起景仰之心,所以说我们要恒常随学效仿,以开显我们自己的智慧的光明,本自具足的清净的法性,如同佛一样来利益众生。所以说,我们不说随学众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众生的烦恼的业力和习气还没有断,仍然在轮回当中,随身口意的造作恶业,无量无边,身于颠倒梦想之中,而不顺于佛道,所以说我们这里不应随学,只讲随顺。
众生既然不可以随学,但为什么还要随顺他们呢?因为我们众生的心不得自在,为烦恼所缠扰,所以造作种种的恶业。这个恶业如果有相的话,虚空都不能容受。菩萨以真实的智慧,来慈悲悲悯我们众生,他不会对我们众生生起嗔恨心、烦恼心,同时也不会做不随顺真理的事情。譬如有一个忠孝的人,他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他杀了他的父母,并且做出了很多种种非法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听了这个梦以后,并不会因为他在梦中造作了恶业,就舍弃他,远离他。我们虽然不舍弃他,远离他,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学他梦中所造的种种罪业。
所以说随学众生的恶行,是愚痴的;舍弃众生,同样也是愚痴的。因此,对众生不可说随学,只能讲随顺。
菩萨发心修学佛法,当以慈悲心为根本。
所以说《华严经》说:“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当菩萨看到我们凡夫众生,被生老病死,身心煎熬,以及前世今生等轮回的各种苦所逼迫,发起了慈悲怜悯我们的心,希望成为我们的依怙。
古德云:(菩萨)“终日与拔,如宝月行空而无住;亿劫度人,如雁影过水而不留。”
菩萨虽不随学众生,但心量如虚空一样的广大,能平等地随顺我们。具足这样的见解与用心,才能上合十方诸佛,下合六道含识;才堪称为普贤行者。
我们大家每次都在这里听普贤行愿品,每次都在这里听普贤行愿品,我们必须要把我们所听到的和所学到的,用到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去,来改造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才有真正的意义。
恒 顺 众 生有什么样的对象呢?经中这么讲:“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类差别。”
恒 顺 众 生的对象,它非常广大,含括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
这些众生,又有各种种类的差别。有哪些种类的差别呢?一有受生的差别。受生的差别是什么?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类众生。卵生是什么?是鸡、鸭这些由蛋孵化所生的。胎生呢?我们人、马、狗这些由母怀胎而生出来的称为胎生。湿生,依潮湿的土地而生起来的。化生,这一类众生,是因为过去生的业力所感招,忽而有忽而无,如诸天、地狱及中阴身等有情众生。
大家想一想,胎卵湿化这四类众生,我们人类的众生在这四种众生中占了多少?很少很少……我们大家在这四类众生中有幸得到了人身,并且今天有幸能够听闻到了佛法,遇到了像老和尚这样的大善知识,我们每个人的因缘福德可以说不可思议。有了这样好的福德因缘,希望大家要能够好好地来珍惜它把握它。刚才说了受生的不同差别,还有依处的差别是什么呢?
依处的差别是什么?经文这么讲的:“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说种种不同种类的众生,其生活依止的住处,也是千差万别。我们人、种种的畜生,它们是依地而生的。水族,各种鱼类,它是依水而生,鸟类依空而生;若是夜摩天以上的诸天人,则依虚空而生。也有依止草木而居住者,大家记住,依草木而居住者是什么人呢?鬼神类。鬼神是依草木而居住的。所以说佛在经典中间讲说:“若比丘坏鬼 神 村者,是犯波逸提罪”。是犯波逸提罪啊。若比丘坏鬼 神 村者,是犯波逸提罪。波逸提罪,是指对于所犯的恶行,若不舍离及忏悔,则有堕于恶趣的罪过。
第三种是什么?种类差别。有什么种类的差别呢?经文怎么讲?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
一切的有情众生,因为颠倒妄想,而起惑造业,各自随业受报,所以说有不同种类的差别。众生的种类,一般略说有四生,细说则有九类生-四生九有,四生九有,是什么?我们经常说四生九有。依受生分类,分为什么?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依身相分类:有色、无色依心理分类: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除此之外,更有四无色天、十八色天及六欲天、四大部洲的人类,乃至羽毛鳞甲等类,千差万别。这些众生的色身,有高矮、大小、形状、相貌的差异。寿量也各有不同,如地狱的众生,寿长一劫;短命者如水中的浮蝣,早生暮死。若约天众说,则以无色天之非想非非想处天最长,多久啊?八万大劫。那么这下子我考一下大家,一劫是多少?
一个大劫是多少?下一次我讲经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告诉我。八万大劫到底是多少寿命。此外,众生的族类、名号、心性、知见、欲乐、意行、威仪、衣服、饮食,以及居住的村营、聚落、城邑、宫殿等,都是各有差别。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及非无想,种类繁多。
如是等一切众生的种类,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我们都要以慈悲的心,来平等地对待他们,随顺他们的根性来度化他们。要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度化,也是圆满成就我们自己。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这些千差万别,而舍离他们。
我们如何来随 顺 众 生呢?经文怎么讲?说
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前面说的这各类众生,我们都应该随顺而转化。转,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本目标,令其增上及净化。不能转,就失去了随顺的意义。那么我们怎么样来随顺众生,
随 顺 众 生有什么样的方法呢?
第一、四摄法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云:“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请大家告诉我什么是四摄法?我们一起讲好不好?四摄法是什么?
布施,我们一起讲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再一起说一遍。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再一起说一遍。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菩萨以这四种方便法,来善巧地引导众生,令他们归向佛法,得到义利。
所以说四摄法,是菩萨庄严净土,以及成熟众生的因缘。
菩萨为何要以四摄法来摄受我们众生呢?
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讲:“若诸菩萨欲摄徒众者,一切皆须依此四摄以为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成就故。”就是菩萨想要圆满地来摄取我们众生,一定要以四摄法作为方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菩萨,我们每一个人所以说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要有善巧的摄受。希望大家今天开始,对自己家的人开始,对自己的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同事,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朋友,都要能以四摄法来给他们来结缘。这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在《中阿含经》中间记载,说:有一位手长者,有一天他带领五百个大长者,一同前往佛所来礼佛。
世尊问手长者:“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摄受这么多的长者?”
手长者就向佛禀报说:“我以四种方法来摄众。那就是世尊所教授的四摄法: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以利。四者等利。”世尊听了,非常感叹手长者的善巧和方便,即说:“善哉!善哉!”为什么说四摄法要以布施为先呢?摄受众生的方法,无过于布施。不管大小贵贱,乃至畜生,布施都能够让他得到利益。所以四摄法中,首先是布施给众生来建立好的因缘,建立良好的人我关系,令他们能够生起欢喜心;有了欢喜就好办啦。继而随众生的根性,以善言来慰喻,令其生起正见;再以各种善法利益众生;最终则与众生,共同来修行善法。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中说:“四摄法,是化众生器”。菩萨以四摄法来护念众生,令众生欢喜地亲近菩萨。
故知,四摄法是化导众生的最初法门,菩萨应当以此四摄法为修持,来满足众生的需求。这四摄法我认为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有用的,也非常有利益的,也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把这四摄法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化导他们,引导他们,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让他们生起欢喜心,来与我们共同地成就,共同地来学习。还有一种方法是什么呢?四悉檀
《摩诃止观》中说:“佛说种种法,都是为令众生得究竟解脱。”
菩萨要随顺众生,既要契理还要契机。
四悉檀,它就是依恒顺众生的根性,以种种法,来对治种种心。什么叫四悉檀?
是将佛的教化,以说法的形式,分为四个种类。
第一、世界悉檀,
什么是世界悉檀呢?以众生所熟悉和欢喜的事物,引导众生建立正确的知见。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就是属于世界悉檀。
就是为了先转化众生的迷情,随顺众生的方便。大家知道唐朝有一个三车和尚,他是玄奘大师的弟子。生于尉迟家族当时玄奘大师,为了度化他出家。他向玄奘大师提了三个条件。
第一:“不断情欲”
第二:“不戒酒肉”
第三:“绝不持午”。出家以后,他外出时,总以三车跟随。一车载着佛经,一车载着奴婢,另一车载着酒肉。后来当他走到的寺庙殿堂,在我们玄奘大师的教化下,跟随玄奘学习唯识,曾以其清净的德行,成为法相宗二祖。窥基大师和道宣律师中间还有一个典故。大家知道,道宣律师在终南山因为持戒很好,同时也能大力地宣扬律宗,所以说经常有天人来给他送食。有一次窥基大师去了之后,道宣律师就跟他讲,说你今天在我这里啊,你很有福报,等一会儿呢,天人给我送食的时候,你也可以有一份。结果过了吃饭的时间,也还没有见到一个天人过来。不光是他没有给窥基大师吃到天人的所供,他自己也饿了肚子。窥基大师走了之后,天人又来给他送食的时候,道宣律师就说,哎呀,你真让我出丑,本来窥基大师来了,我说他可以和我一样来共享天人的所应供,结果你还没有来,害得我出了洋相。天人怎么讲,天人说,我不是没有来,我来的时候,看到的山顶四周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菩萨遍满,我不敢进来。窥基大师所在之处,诸佛菩萨如影随形,尽虚空遍法界,布满一切处,天人不敢进来,所以说道宣律师挨了饿。大家想想,窥基大师是什么人?窥基大师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菩萨,了不起的菩萨再来啊。
说到这里呢,我想起了当年老和尚度我出家的故事。我没有想跟窥基大师比的意思啊。当时大家知道,我说我第一次见面,见到老和尚,老和尚就抓着我的手,谈了三个半小时,让我无论如何要出家,无论如何要出家,我回到家之后,每天晚上十点钟,老和尚每天晚上给我打一个电话。我换了四部电话,老人家在当天晚上十点钟照样找到我,电话号码对他一点用都没有。哎呀,这时间长了,我说了人的思想不被这个东西占了,就被那个东西占了;不被这个想法填满,就被那个想法填满。那就没办法了,就跟他出家吧。出家完到了弘法寺,第一次到弘法寺来,我说我跟大家最大的不同是我没有皈依过,直接出了家。所以说对寺庙、僧团是一点都不了解。我剃完度之后,当天我到了庙里,我跟老和尚讲,我说师父我在这里适应一年的时间,如果我可以呢,我就出家。如果不行呢,我还要回去。老和尚说,没问题,没问题,很好,很好。怎么过也在庙里面呆一年,你穿着在家的衣服跑来跑去也挺不方便的,反正你在这呆一年嘛,把头给剃了吧。当时给老和尚当侍者的我的师兄叫什么,叫印彻,现在是大雄寺的当家。我想想反正在庙里呆一年嘛,剃了就剃了。我就答应说剃了可以,但是不能用剃刀剃,要用推子推。我师兄给我推,你不能推。老和尚说,好,没问题。就用推子把我头给推了。推了一个很短的那个。比平头短一点,比光头长一点。老和尚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他说你看他都剃完了,我也推三下好不好?我说好,可以,三下。好啊,早上把我的头,老和尚给我推了三下,但是我跟老和尚提要求了,我说你让我剃头,在这里住一年,只不过你们庙里的环境太差。他说不差不差,你上去看一看,207房间我当时给你装了一个房间,我们庙里的老居士和老法师可能知道,老和尚楼上有一个房间,207房间,当时老和尚说:“为了让你过来我专门让人给你铺了地毯,买了席梦思,还给你放了个大彩电呢。”因为弘法寺不许看那个。弘法寺老和尚规定了,庙里不许看电视,所以说庙里没有电视。你们要发现谁有电视,可以向我举报。“我不光是给你房间铺了地毯,给你买了席梦思,给你装了彩电,还给你的厕所里装了热水器,你上去看一看。”哎呀,老和尚让我想起来啊,人家庙里都没有电视给你装了电视,都没有地毯,还给你铺了地毯,人家都住硬板床,给我席梦思,厕所还装了热水器,哎呀,看看,也行吧,就将就吧。好了,剃完头了,我下山去玩去了。因为我说过我要在这儿适应一年嘛,我没说过我要出家嘛。十点的时候,老和尚当时的侍者印彻给我打电话,说印顺啊,今天老和尚供斋,他收了一个徒弟叫印顺。我说了因为我没有皈依的名字,老和尚第一面就给我喊“印顺、印顺”,一直喊到我出家。好了,我下山去玩去了,老和尚在这供斋,说收了个徒弟叫印顺。哎呦,我当时一听是百感交集,既气急败坏,为什么?说好我这适应一年,他怎么说剃度收了个徒弟呢?这一下子人家都知道了,就麻烦了。好,就气急败坏但又百感交集赶回来了。赶回来之后我就不再下去了。我觉得老人家的用心非常非常的良苦。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为了度化我们这么冥顽的一个众生,不惜这么种种的善巧和方便,让我当时非常非常非常感动,所以说我在那一刻就发愿,我生生世世再也不离开老和尚。所以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最欢喜最高兴的是我是老和尚的侍者,而不是其他的任何名号。我也跟大家讲过,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我能够生生世世能跟随着老和尚。这话题扯远了。
四悉檀中间,第一个是世界悉檀。第二个是各各为人悉檀。是随每一个人不同的心性,而为说法。例如对执着有的人说无,对执着无的人说有,以此来破除他们的执着。一切法,大家记住,我们的一切法都是一种善巧和方便,是针对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根性,不同的因缘,不同的愿力所设立的方便和善巧罢了。一切的法都是来针对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根性、因缘和愿力,就像我们刚刚讲的,对执着有的人说无,对执着无的人说有。对治悉檀,这跟着就进入对治悉檀了,即针对众生之贪、嗔、痴等烦恼,应药来治病。对贪欲多的人,教导他修不 净 观 。对容易起嗔心的人,教导他修慈心观。对我慢心强的人,则教导他修无常观。对于心神散乱的人,教他数息观。对愚痴的人,教他因缘法,来帮助他们建立空性的正见。因为能断除众生的恶法,所以又称为断恶悉檀。
我们在佛教中还有一句话经常讲,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句话听说过没有啊?这是进入第四个悉檀―第一义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议论的语言,直接以第一义谛,说明诸法实相的真理。
但这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一种境界,不是一般的众生容易契合的方式。
上面所说,以世 界悉檀说法,即是契情。为人及对治两种悉檀说法,即是契行。以第一义悉檀说法,则为契理。四悉檀也是契理、契情、契行。众生的根性,如何转化,才能令其通达清净呢?唯有佛能圆满了知这些善巧方便。
在《大般涅槃经》中间有一个记载:
说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他来到舍卫国只洹精舍,向佛顶礼,然后告诉佛说:“世尊!我经常在用功修道,但总是无法证得须陀洹果或是阿罗汉果。”这个时候佛就对阿难说:“你带这位比丘,给他准备修道所须之物。”
于是阿难就带着这个比丘,到只洹精舍里,帮他安排好一个房间。可是这个时候这个比丘突然提出一个很特别的要求,他说:“你要把我的房间装修得像宫殿一样。”阿难一听,说:“出家人以清贫修道生活,才能叫出家人。我怎么能帮助你完成这样的事呢?”比丘说:“你要能帮我完成,就帮我完成。如果你不能帮我完成,你我带到佛那里去,我自己跟佛去说。”阿难就带着这位比丘回到佛的面前,向佛禀报这个事情。
佛说怎么讲呢,他对阿难说:“你要随顺他的要求,把他的房间布置得像宫殿一样。”因为佛知道这位比丘,他从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来到这个世间,当天人的习气没有断,所以说他能够善巧地随顺他的要求,来帮助他修道。当这位比丘在这个装修如宫殿的房间里欢欢喜喜地住了下来,来安心地用功办道,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我们如何帮助众生来转恶向善呢?
在世间上,也有许多有智慧的人,值得我们来学习。
在《净土资粮全集》中间说了个杨震四知的故事:后汉的杨震,在任太守的时候,有一个商人利用半夜,来向他行贿。杨震不接受,这个商人说:“现在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无人知呢?”
这个商人听了之后,就非常惭愧,就不再做这种非法的事情了。这就是我们说的有名的杨震四知。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来随 顺 众 生呢?
第一、要以敬重的心来随顺众生
在《梵网经》上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故知承事、供养一切众生时,应当如敬重父母一般,不得生轻慢心。
另外《大智度论》中讲:“菩萨用无所得心来怜愍众生,于众生中作如父母、兄弟、儿子及己身想;是故能利益无量阿僧只众生。”
在经中说:“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谛,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
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足佛性,所以说在《法华经》中,有常不轻菩萨,他见到四众,就高声地唱言:“汝当作佛,我不轻汝!”
这个故事我们老和尚也经常给我们讲,翻来给我们讲,覆去给我们讲,今天讲,明天讲,常常讲。大家觉得很奇怪,老和尚为什么要天天经常给我们讲这个故事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佛,这是常不轻菩萨在因地中给我们大家授的记。常不轻菩萨是什么人?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我们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早就给我们大家都已经授了记。我们都是未来的佛,人人都可以成佛。我们既然知道都是未来的佛,人人都可以成佛,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对待我们自己的生命,怎么样来利用我们的生命,怎么样来向诸佛菩萨学习来圆满我们自己的生命呢?
我们敬重一切众生的心,也应当“如龙树不轻于鸽雀,高僧不跨于虫蚁”。 因为众生跟我们一样,虽然也在生死当中,但是我们要清楚,过去世这些众生有可能是我们的亲友,而未来则可能转生人道,或者比我们还要早成佛。
所以说应当以敬重之心,承事供养众生;如同恭敬父母,奉事师长,及阿罗汉,乃至诸佛如来一般。
未完,请点此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7336b0100jsjv.ht ml
- 06-26· 【卓然原创】今天又是好
- 06-26· 越堕落越想飞
- 06-26· 家乐饮水机消毒液
- 06-18· [转载]玉兰之爱
- 06-18· 洛克王国逍遥呱呱怎么学
- 06-18· 2011.5.11
- 06-18· 本人想买个洛克王国少林
- 06-18· 选择隆力奇财富互联网
- 06-18· 新朋友必读 如何下载注册
- 06-18· 41 16个半月爱说话的呱呱叫
- 06-16· 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名
- 06-13· 亲朋好友来家乐
- 06-13· 家乐
- 06-13· 去家乐
- 06-13· 大家一起同家乐寻找
- 06-13· 小姨和家乐
- 06-13· 想家乐!
- 06-13· 农家乐、稻香村和汤家乐
- 06-13· 去家樂褔
- 06-13· 麻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