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调味品 > 揭秘新石器古玉磨制工艺

揭秘新石器古玉磨制工艺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4 00:48   浏览 N 次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砸击、碰錾、打制、磨制、钻孔等加工剥制长石片的细石器的新技术,当时的人们除了将砾石、页岩等加工成生产工具外,也琢制了蛇纹石、透闪石、石英岩、硅质石等杉石玉嚣,钻孔与磨制技术相对砸、碰、錾等直线动作,是人类借对圆的旋转作用认识,开始加工物件的一大实践。

  一、兴隆洼文化时期没有玉器套钻工具

  距今约7000至8000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玦,一般在3至4厘米大小,其厚却在1至1.5厘米,其钻孔直径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态有两个,一种是单面钻,一种是两面对钻,但无论是那种,玉块外形的特征都具有不规则性圆、且玉料壁较厚,其玉料壁外缘以刮磨成圆弧型的后序磨制加工痕迹为特征,也就是先钻后线锯成缺口,再磨刮外缘成圆弧这样一种加工工序。

  即使4厘米长的玉管,其外部弧度,基本也是随形磨制或者使用线割,呈现出不规则的痕迹;难见使用管钻、套钻所获得的规则管型外型。这一现象说明这个时期的钻孔技术尚不具备套钻时的必备夹具和套钻所需要的必要工具,玉管在当地各遗址出土存留量很多,从这个时期的玉管两端形制特征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头或两头有豁口斜磨面的现象,这一加工特征,正说明了这个时期没有套钻工具,而玉管的外形采料,依然自可能是采取细石器时期加工的砸、碰、錾等直线动作,在原始手工砸、碰取料的过程中,留下了撞击的豁口,再经磨制成光滑的斜面。此加工态是原始加工必然形成的,而不是如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故意制作成“某种氏族标志”等的古人意识行为。

  兴隆洼文化遗址109号室出土的玉佩,整体呈弯条状,钻孔的顶端厚度,比中端要厚得多,是由两侧对磨成薄刃状后,再钻孔,这种方式大大缩短了钻孔所需时间。在江南的马家浜文化的桥型玉璜上,可以见到这种钻孔技术的运用。这种先磨薄后钻孔加工技术的运用,说明了另有一种原始加工方法与钻孔技术同时存在。我们试想,在同样一个粗细的玉质材料上,先磨薄后钻孔的加工技术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与直接在玉佩顶端钻孔相比要小很多,存在着快而捷的优点。

  我们知道一个臂长30多厘米的磨擦行程,在人工摩擦往复的速率,最快能到到每分钟120次左右,而相对原始旋转钻孔的速度,显得明显的低下。

  所以,这种顶端磨薄加工方法,首先是为了有利于快速完成钻孔,才出现的古人加工智慧,其次才是为了美观的需求。可见这个文化时期的钻孔技术主要是以法制工。也就是以有局限性的工具去设法制作玉器,而不是以标准的工具去对应自如的制做玉器。这样的加工方法,是无法保证一个加工对象,具有形制上的标准化特征。所以对我们判断赝品的加工痕迹是很有帮助的。

  二、红山古玉开始出现立钻开孔

  距兴隆洼文化之后的红山文化玉器。无论是动物玉雕件上,还是片板状器件上的钻孔,我们可以发觉其在加工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尽管很多较厚的玉器多留有对穿孔错位的台痕,但圆孔的形状却是规则的,而且那时的人们已经有能力在一些圆突面上立钻开孔了。规则的圆孔需要旋转同心圆的技术支持,也就是钻杆在旋转时,需要克服传动方面带来的摆动,需要像有夹具支撑功能一样的稳定性。这种较先进的加工工艺,在这个时期的鼻钻孔上也得以体现。从已出土的红山文化片板状玉器上的钻孔可看到,它们多为两面对刮而成,孔口薄薄的,有刃口的感觉。据此我们不难猜测,当时的古人在圆面上立钻开孔前,很可能先在圆突面上刮孔留痕,然后再立钻开孔。

  

  红山真品和仿品的对比 (盛华堂提供图片)

  【左边为仿品 采用地方玉料,做工粗糙,表面经过喷砂处理,凹凸不平,然后经过酸咬和染色处理(很多人因此上当受骗)。】

  红山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就地取材、就形施艺,寥寥数刀重阴刻纹,就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概括起来说,红山文化玉器加工有如下几个大的特征:

  玉雕动物的造型,多作抽象变形体,尤其在眼部较为突出。突起的眼根部,在40倍放大镜下,可见砾石磨痕叠加现象,大小磨痕颗粒呈不规则排列。出现这种痕迹的原因,一是玉材的硬度不大,二是因手工非机械性动作,在一个加工点重复加工所至。

  红山动物玉雕件大多有对穿孔,经常是直钻定位后,再对鼻钻透。较大的孔洞边缘处,因钻孔刮磨而留有不规则的圆型扩孔痕迹,所见小孔多为单钻马蹄眼。因作佩系所用,用放大镜观察,会发现与钻孔旋纹不同方向的系线悬挂磨碜的痕迹。

  红山玉器物表面平素为多,较少用线刻表示纹饰内容,常用“压底隐起”手法突出表现特殊部位的外廓。凸起线条显得较宽,两侧呈浅坡,从一些出土器物的阳琢线条上的琢碾痕迹看,有可能是用锐器轧出阴线轮廓,再斜着磨去两侧外棱,形成略微平缓堆起的斜棱面。

  

  红山兽面纹梳齿形玉佩 (盛华堂藏品)

  【真品红山玉器表面光润,即使受沁,也是自然入里,琢工精美,齿形玉佩,边缘磨制薄利,这种旷日持久的精致的刮磨工艺,显示了红山先民对神器的崇拜和敬畏!】

  红山勾云形佩饰类的出齿、出犄角的加工处,磨制规整而不死板,不死板即平而不板,从40倍放大镜下观察。当时还不具备砣样的琢磨丁具,所以具有手工砥磨的平面特征。

  

  红山真品和仿品的对比 (盛华堂提供图片)

  【右边为仿品,采用岫岩玉仿造,表情呆板,毫无神韵,表面经过喷砂处理,后经酸咬做旧。左侧真品,双目外突,磨制光滑,神韵饱满,沁色熟润!】

  红山圆雕器物的平面虽平滑,但其边缘有两侧下耷的现象。这是在做平面碾磨的时候,圆雕器作为主动碾磨面,因来回磨碾的作用力不同,导致磨面圆弧的接合处,在对光观察时有琢磨棱样的感觉。整体圆器的截面,呈椭圆的倾向。

  三、如何从工艺辨识红山古玉真伪

  红山玉器的现代仿品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红山玉器经过科学分析,发现其所用玉料较杂,有不少是玉石混杂,一般真品岫岩玉质透,有风化浅层片状斑点,而仿品为了表现其“高古”,不是用老浆料,就是刻意用人工琢刻斑点,经短时间强酸、强碱破坏玉质,再使用石灰水浸泡做出水沁色斑。有的赝品则是用传统的油炸方式做旧,或用粘树脂、涂糖稀等染沁等方式,迷惑藏家。

  从造型上看,红山玉真品形态古朴,而赝品则利用人们对原始宗教的不熟悉,故意将多种红山玉器的器型,拼凑成体态怪异且做作的造型,神态呆板毫无生气活泼可言。

  

  【岫岩河磨料仿制,做工简单粗糙,表面经过喷砂处理,凹凸不平,然后酸咬做旧,很多人以为是被沁咬所致,因此上当受骗!】

  在做工上,红山文化仍处于一个相对较原始的玉器加工期,因此制玉的技术与细石器加工有一定的渊源传承关系,一般在动物挂件的切割痕迹上,仍能见到原始切割痕迹,片状体的琢磨方法依然以片状加工为主体特征,很少向圆雕形式上发展运用。

  有些薄型玉佩件厚度只有几毫米,要切割消磨出这样薄的玉,而且要在上面磨琢、钻孔、抛光,按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工具条件,只有选择当地硬度不太高的岫玉,为防止物件的断裂,保证玉器的成品加工,从痕迹观察,当时的加工方法是以刮磨为主要加工方法,许多透雕的长状镂孔,都呈现出刮磨成孔特征,孔边缘薄而并不规正。一些较大的圆孔,因刮磨成孔的手工着力不均匀,留有痕迹更明显。一些小珠子上的钻孔,钻出的孔径不过零点几毫米。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能钻孔的方法只有复合工具的钻头,我们可以从红山文化石刃骨刀复合工具的制作工艺上得到启示。

  本文由烟台盛华堂提供,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注明作者及出处 http://www.ytgaoguyu.com /

上一篇:2007年10月13日 下一篇:07.4.21 周6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