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调味品 > 鲜宝

鲜宝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6 00:12   浏览 N 次  

   这个标题,可能只有上海人看得懂,意思就类似于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晒"。

  去年的差不多这个时候,经同事介绍,初次到一位做珠宝生意的前辈那里开开眼界。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还是喜欢和有文化的人接触。对于珠宝,总觉得钻石是爆发户,翡翠玉石是有钱人,也就是以前所说大户。所以还是喜欢看翡翠玉石。当时完全是一无所知,总想着看看能不能捡到点便宜货,搞个放上几年就价值连城的东西。但是,去后发现好东西不便宜,而且同行的几个同事对用马甲袋装着的一袋袋翡翠,和"简陋的经营场所"抱以怀疑的目光。所以也就空手而归。但从此到燃起了我对翡翠玉石的关注。后来,想到老妈的六十大寿,总是对那个翡翠之地念念不忘,但谁叫咱是工薪阶层呢,囊中羞涩。于是在老板的推荐下购得这个挂件。记

  得当时是第二次去"受教育"。虽然买下了,其实,是觉得价格合适,而且是个翡翠。其实连名字都不知道。经张老师指导才知道这个东西也算是福瓜。前辈那里的摆设,器具,到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家。外公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其实很有文化。因为以前是不讲学历的。外公写得一手好字,懂中医,会算命。不是骗人的那种,外婆讲以前乡下造房子要上梁,上梁要在吉时。外公会算挂,可以算到一天不出太阳,就在要上梁的那一刻,太阳露露脸。在家中老是翻到外公的各种玛瑙的章,外婆凤冠上被掰下的珠子。听外婆讲起她那三克拉的火油钻。翡翠的耳环镯子,还有她的象牙算盘,小秤。当然,值钱些的,早在文化大革命被洗劫一空,所以很多东西都未曾见过,红卫兵居然也没看走眼,尽留下些不值钱的老货。来到前辈那里总有一种留连忘返的感觉,不是东西值不值钱,而是一种讲解文化的感觉,每一个工艺品的讲头。所以,一开始,大家都叫前辈"张总",后来都改叫"张老师"。张老师总是愿意详细地给我们讲解。虽然,现在连门前的道没找到,但现在就是感兴趣。每天总是等待张老师的博客有新东西发表。好让我们学习学习。哎,要是毕业论文是写珠宝鉴定还是有戏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啊!!

  最近看资料,说看珠宝要10倍的放大镜,在强光下检查,不知道这个放大镜是几倍的,是外公留下的,应该是近二三十年的东西,并非古董。不过今天刚刚拿来看看那个翡翠,哎工薪阶层,果然不能看啊。以后下手前还是要好好看看的。

上一篇:鲜宝毅 下一篇:祈祷——鲜宝加油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