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调味品 > 云泉寺的历史

云泉寺的历史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4 10:00   浏览 N 次  

赐儿山位于张家口市西部群山之中,传说给人间赐予儿女的麒麟曾降临此山,并在山下留下脚印,许多人前去祈求子孙都如愿以偿,故此山称为“赐儿山”。
在赐儿山的山腰间有一座寺院,名“云泉禅寺”,远望赐儿山,山峰奇丽,万木峥嵘,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云泉禅寺的开山祖师清月和尚(山西榆次人氏)云游至此,见此山风景甚佳,逐令弟子,驻锡修寺。因为赐儿山常常是白云缭绕,而且山中泉水清澈,长流不息,故名“云泉寺”,是取“白云深处有清泉”之意。这云在泉畔飞,泉在云中流的奇景,使云泉禅寺以此而闻名。后於嘉靖五年,圆玉和尚与大同总兵官江桓筹资重修。在原寺庙的基础上进行过扩建。近代常住僧人:妙然、隆参、越尘、寿冶、能证、道源等。历代香火旺盛,高僧辈出。


一九四三年,察哈尔省张垣市(今河北省张家口)的赐儿山云泉寺住持越尘老和尚,将子孙庙改为十方道场,礼请道源法师出任第一住持。(是年当选察哈尔省佛教会理事长)开堂传戒,广弘正法,深受四众弟子钦敬赞叹。一九四九年三月经沪赴台,创建基隆海会寺,能仁佛学院。度生无倦,利化十方,宗门巨擎,誉满宝岛。
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七日舍报圆寂,世寿八十九岁,戒腊六十六夏,荼毗后获舍利无数,瑞相昭然。
云泉寺历经风雨剥蚀特别是文革浩劫,寺院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00多亩损毁至不足几亩,殿堂破烂不堪。1997年,天台宗四十六世接法弟子果岚大和尚携徒弟常安等弟子入住云泉寺,经研究决定并报请政府批准,本着“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僧才、以慈善回报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宗旨,恢复面积约为200余亩云泉寺的扩建工程。2007年9月云泉禅寺修扩建工程正式奠基动工。
2008年台湾基隆海会寺护送中兴本寺初祖道源老和尚舍利回归祖庭供奉并赠送云泉禅寺释迦牟尼佛佛骨舍利一枚。自此,掀开了张家口与台湾两岸佛教交流的新篇章。
云泉寺的旧庙区形成了三个天然奇洞,冰洞、风洞、水洞,坐落在寺院的西崖下自南向北一字排列,三洞相距咫尺,景观迥异。其洞口各有对联一副,分别为“傍山冬日液,侧水夏天凝”,“劈开双玉峡,云山一碧泉”,“灵液供丹灶,清心照玉壶”。冰洞洞深3米,洞顶有极强的空气对流层,岩石的某些成分犹如冷凝剂,当洞底泉水涌出后,无论冬夏即被冻成冰块。因而,洞内四季结冰,晶莹剔透,即使炎炎夏日也不融化。风洞一年四季冷风嗖嗖,其成因是上下潜蚀洞通过裂隙自然贯通、形成空气对流,从而风起不息。传说若将物置于洞口即被疾风吸入。水洞洞深2米,属天然潜蚀洞,洞内泉水清澈甘甜,数九隆冬也不结冰。相传,张果老曾路过此处,饮用此泉水,便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在寺院中部,有古柳二株盘抱而生,为明代所栽。西边峭壁上曾生出一株榆树,为元代所植,故曾有“元榆明柳”之称。赐儿山云泉寺的山水景观,吸引了众多嘉宾游客,令人惊叹不已,峭壁上留下了不少游人、名士的诗句和题刻。1923年,康有为偕弟子陈重远从吴中来张家口,游览了赐儿山云泉寺,深为“山川缟素,天地一白”而感叹。特别是游览了西崖下的“三洞”后,挥毫写下了:
崖石青天里,悬洞堪称奇。
仙人原有宅,醉语也成诗。

郭沫若曾游云泉寺,题诗:
元榆明柳留青春,更有二洞甚奇异。
一洞凝冰一洞泉,冰如坚石泉如醴。

现今还保留着一些摩崖石刻,清晰可见。彰显着云泉寺的文化底蕴。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