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调味品 > 转个帖子~

转个帖子~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3 20:10   浏览 N 次  
太原的九张名片 备选名片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是我国最早的三所近代国立大学。
武宿立交桥:全国最大的城市定向互通立交桥。
立四麻将:在太原地区广泛流行,以其特定的规则和灵活的出牌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歌厅:太原人戏称:“从卫星上看中国,能看到什么?白天看长城,晚上看太原歌城。”
面食
无论在哪里吃饭,点的主食是面,并且卤料说“浇两样!”的一定是太原人。无论有多少种面,多少种卤料,在他们的语言表述中,只有两种:素的、肉的。概括笼统,语言倔强而简明,是他们的特色。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山西人对面的情有独衷。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树乘风,下树梢。”这是对山西刀削面的描述,精到而传神。面食吃法多味独在三晋,蒸煮煎炸焖煨炒拌,凡你能想到的,这儿样样精绝。
自古以来,晋人主食乃面食,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南起风陵渡,北至雁门,到处都有吃面的习俗。山西因其独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几乎能够生长所有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荞麦、莜麦……
太原,正是在这物产丰盛的地域,融汇着面食的技艺,也由此诞生了太原国际面食节,以面会友,以面展示城市形象,也因此搭建了一个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舞台,沟通四海、论道天下。
太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作为一个集山西面食大成的都市,面食是一个最佳突破口,这种面食经济、面食文化一旦破茧而出,我们寻找回来的不仅仅是失落的面食盛世。
柳巷
这里是太原的美女集散地。有人说,住进柳巷就不想挪窝了,每天晚上出没在这条街上,盯着美女、流着鼻血。有人气才会有财气,这是商业街得以形成的核心观点。
柳巷的“柳”并非花街柳巷的“柳”。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柳氏妇人在此曾救过明代大将常遇春,后来,这条街便栽满柳树,绿柳成荫。据《永乐大典》所载,太原城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晋王府时将大柳巷扩入府内,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起初是一条院落破旧的市井小巷,居住着饱经风霜的穷苦市民。清光绪中叶一场大水患,淹没了城南和南关城的商市街巷,商贾们才逐渐向柳巷、桥头街一带迁转,使之成为店铺毗连、行商坐贾云集的闹市。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柳巷的商品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太原当时的商业中心。现在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重庆解放路等并称全国十
大步行街。近两年,太原市的“柳巷·桥头街地区危旧房改造项目”以“打造太原市的王府井,塑造中国中西部第一街”为目标,要将其建成太原新世纪的城市坐标。
宁化府
太原人说笑话:如今在中国没什么东西还缺货,要有,就是宁化府的醋。那里一年四季都排队。只是到了年节,小队变成大队,小桶变成大桶。可是谁也不能再造一个宁化府呀!吃醋要到宁化府去买,在太原,那是能品出真正醋味的人。这是老太原的标志。
在明洪武1377年,朱元璋的孙子朱济焕被封为宁化王。传说他府中自制的熏醋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益源庆”。
一个地道的太原人,在餐桌就座等候上菜,先从醋壶里倒出一匙或一碟醋喝,这是常有的事。菜上来,先浇一通醋才去尝咸淡,说不浇醋尝不出。还必须是本地的醋,如果不是,就会问,这醋怎么有股怪味啊!
在醋这个问题上,太原人不约而同地说自家的好,世人也认可。
公交
“远学太原公交,近学49路,塑造公交品牌”,这幅挂在上海街头的标语,是太原人的一张光彩的脸面。
在太原乘坐公交汽车有两大方便,一是乘坐方便。前门上车,后门下车,投币一元(也有两元的),不设找零,当然办了卡的还可以刷卡。二是出行方便。因为线路超多,且站点密集,即便是太原人,时间长不坐公交,也会搞不清这又一条新开的中巴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许多曾经需要倒车的线路如今都成了直达。
“您好!欢迎乘车”“请慢走,带好随身物品。”无论你乘坐哪一条线路的公交车,在上车下车时都会听到司乘人员这样亲切的话语。车上还备有爱心伞、小纸篓、晕车药等,“需要时拿走,方便时送回”,车厢里贴着卡通画、漫画、格言警句,有的放着音乐,形成了公交车厢的特色文化。
在论坛上有个网友说了一句话:“问一声‘您好’不算什么,难为的是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这样问候着。”
重工业
太原是建国以来最为著名的重工业城市之一,以太钢、太化、西山煤电、太重等大型公司为主。
1955年,中国海军从苏联买来四艘“高尔基”级导弹驱逐舰,分别编号为:101舰鞍山号、102舰抚顺号、103舰长春号、104舰太原号,当时称为海军的“四大金刚”。这“四大金刚”分别以新中国的四个重工业能源基地命名,由此可见当时太原重工业的地位和被寄予的重望。
而重工业之城也给了太原市一个污染的名声,所以,许多南方人来了太原不敢穿白衬衣。如果是十年前或更早一些,白衣服真是穿不得,上街走一圈,两个鼻孔都是黑的,你能感觉到空气有黑色的颗粒往脸上扑。但是现在,如果你再来太原,你一定会感慨,太原的天许多时候也是那么清亮呵。2005年11月27日,由环保总局发起的我国首个环保人物大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揭晓,太原市环保局局长梁丽明以摘掉太原全国大气污染第一帽子荣获此殊荣。
无论在哪一个层面,太原始终在为美丽的明天努力着。
晋祠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唐叔虞而建的。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它无疑是太原一张闪亮的名片。
晋祠有三绝,为宋侍女塑像、古柏齐年、难老泉。对于许多人来说,知道晋祠,不能不提作家吴伯箫的散文《难老泉》,就是从这篇中学课文里,人们初识了晋祠的美丽。
汾河景区
如果说晋祠代表着太原历史文化的积淀,那么汾河景区彰显的是太原前进的精神。
2000年9月,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汾河岸边灯光四射,人声如潮。人们沿河而走,波光荡漾起太原的新希望。
2001年12月28日,国家建设部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在城市发展理念逐渐从高楼比拼转化到是否宜居的今天,太原市给了市民一块开阔的绿地。春夏,这里风筝满天,沙滩上孩童嬉戏;秋冬,这里像一幅恬淡淡泊的水墨国画。也因此,初到太原的人们将这里列为龙城必游之地。
双塔
古太原八景中有“双塔凌霄”一景。
太原双塔是全国最高的双塔建筑,也是闻名全国的太原城市标志。
常听有人说,从外地回来,最先看到的就是高高矗立的双塔,心中就忽然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后来楼房渐高,就遮挡住双塔了,进市很久也看不见塔,总觉得空荡荡的。双塔,在太原市民心中,是家的一种象征。
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内那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才被世人习呼为双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渐不被人注视,而俗称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如今尚有明代中叶种植的牡丹花盛开于世,历经三百五六十个春秋而不衰,被世人称作“明代牡丹”。
当然,在土生土长的太原人记忆里,清明节去双塔烈士陵园扫墓也是一个共性的经历
迎泽大街
很多早以前到过太原的人,说起对太原的印象大多要说迎泽大街。
1955年,老市长岳维藩力排众议,沿太原旧城墙南缘修建南北交通主干道,因为从原迎泽门前经过而被命名为迎泽大街。当时的口号是“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迎泽大街宽达70米,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全国仅次于北京长安街,因此又被誉为中国第二街或太原的长安街。
迎泽大街当初规划10公里,先后四次动工历时40年才在1996年全部贯通,1997年,建成于1953年的华北第一桥迎泽大桥被炸掉重建,至此,太原人的十里长街梦才全部实现。
说到迎泽大街,就不能不提提旁边的迎泽宾馆和迎泽公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迎泽宾馆不仅在太原,就是在华北也算得上“宏伟建筑”,当时,老师带学生出去写生,必取的景致之一,就是画迎泽宾馆的六角大楼。
今天的迎泽大街两边密集地矗立着太原的高楼大厦,繁华而现代。 从妹妹那里转来的 感觉很好故乡还是个很温暖的地方~!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