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调味品 >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状况调查及其原因分析以贵州省榕江县为例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状况调查及其原因分析以贵州省榕江县为例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3 14:39   浏览 N 次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状况调查及其原因分析以贵州省榕江县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1-03-26 | 浏览(115)人次 | 投稿 | 收藏 ]
孙荔、崔志强、袁方舟

1. 问题的提出

“少数民族”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地区”也是我们关注热点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几天的榕江之行,让我们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有了更为直接的感受,和更为深刻的认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令人堪忧,贫困的经济只是阻碍他们教育发展的外显性因素,而落后的思想意识确是教育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2. 现状介绍

榕江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3. 3 %) ,教育发展十分落后。1998年刚刚完成普六教育,普九正在实施中。根据我们最初的推断,他们的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经济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几天的调查下来,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不是贫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妇女从没有出过远门,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榕江县城。这在我们认为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听起来似乎是一种神话。更有一些少数民族妇女连和我们交流都有困难,除了本民族的语言,对外来的语言几乎是一窍不通。所有的妇女流着几乎一样的发型,而且大概一辈子也不会变的。穿着一样的自己染的深蓝色的布做的本民族服装。就连房间里也都以一样的形式供奉着自己的姓氏祖先,外面的花花世界在这里销声匿迹了。

他们的一致性让我们吃惊,我想这就不只是贫困的问题。正是这种一致性让他们有了彼此的认同感,也正是这种认同感,使他们缺少变革的勇气,缺少变革的动力,所以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绝不只是钱就能解决的问题。那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在他们中间长期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意识。他们的生存是建立在他们的体能同自然资源有效结合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其固有的封闭性,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往往受到时空的局限,被限定在他们本民族农村地区的狭小的范围内,即只要掌握一定的社会空间范围内长期形成和延续的乡土知识、农业社会运行的各种规范,便基本上得到满足。而对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言传身教、社会实践等途径实现的。在这种环境中,教育以获得生存以外的知识为目的,对一般农民来讲便成为一种“奢侈品”。而且人们交往的范围有限,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技能和智能的作用对象是十分有限的。这是农业经济社会典型的特征。

在我们绝大多数地区都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他们仍然处在农业经济社会中。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正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特殊之处所在。

3. 现状分析与评价

可以说,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综合现象。低劣的经济条件只是一种外显性的贫困,这种贫困同时还有一种隐性的自我维持的文化的体系。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体系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价财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陈旧的,低层次的,与贫困经济相生相伴的贫困文化。这种文化以浓厚的封建色彩,消极地禁锢着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

按照美国学者艾利森的说法,人们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等,这些方面组成的贫困文化代代相传。于是贫困本身便得以在此种文化保护下维持和繁衍。因此,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又是文化的贫困;贫困文化是直接跟源于贫困经济的文化,也是一种直接促使经济贫困的文化;贫困经济与贫困文化总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因果,互相转化。解决贫困问题也就不能限于经济与物质的目标,而应同时重视文化与精神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看,后者比前者更困难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贫困主体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

这种文化的优质和劣质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又一大特点。他们优良的品质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们羞愧难当,但他们的一些言行也确实让人感到不解。他们缺乏这种去伪存真的分辨能力。教育是提高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然而就是缺乏这种能力,使他们也同样认识不到教育的作用。教育与文化具有互动性。教育归属文化。由于贫困地区自然、人文、经济等长期积淀下来的贫困文化,不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必须的动力。所以教育和文化都不能取得很好的发展。要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和超越,必须把教育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意识和观念的转变。

要想实现意识的和观念的转变,决不能把我们的意识强加于他们。一定要考虑他们特殊的民族心理。这样才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目的的实现。

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心理状态就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理论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的运用,总要接受当时当地实践的检验和丰富,总会有一些差异或个别原则的修订、发展。忽视民族心理,不仅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还可能犯其他的错误。

民族心理作为深层意识,有力地影响制约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每个民族本来不论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还是个性、意识方面,都会有一些独具的特点。民族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认知、品德、体育竞技、审美、生产劳动心理方面,都有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受教育的随俗心理。由于他们仍然处于农业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迫切,一些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家的知识水平不差上下,也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教育随俗、不积极入学的心理的状况,靠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要让大家尝到受教育的甜头,让自身的体会说话,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向学尚教的心理。此外少数民族在交往中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理。民族性格像磁石一样,按他的磁力方向把全民族的性格吸引成一定的型,各成员都依照这个型来塑造自己。因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强烈而鲜明,各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卫心、自强心都很强烈,民族自尊和较高的自我要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他们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当接受异质文化和现代生活遇到障碍时,通过努力效果仍不佳时,他们会产生自怨情绪。这种情绪会对各方面产生消极影响。有效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和进行适当的心理指导,是民族教育中应充分重视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爱护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引导这种自尊心朝向民族大团结、共同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努力。另外民族的宗教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宗教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既要坚定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又要看到学生头脑里存在的超物质、超自然的信仰。处理失当,会使涉世不深、年轻单纯的少数民族学生陷入心理的矛盾,造成混乱、苦恼,甚至恐慌、厌世。解决这一问题,不能靠某种单一的教育影响灌输,更不能靠对一种影响的批判和否定。只能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承认已有的心理结构,大量引入新的因素,让学生通过自我判断,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从他们自身入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社会在发展进步,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这种封闭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被打破,外来的思想正在影响着他们。但是速度慢得惊人。比如打工,这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和民工打交道。同样是农村,可在这里“, 打工”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新名词而已,出来打工的人寥寥无几。几兄弟在家呆着,有空看看别人打麻将,有时为孩子上学发发愁,有时还要为吃的穿的发愁,可就是没人出去打工挣钱。我们问他们原因,他们大多数的回答是没有路费,我想这只是个借口而已。如果他们真的想出去,我想不管是自己省还是借,总是可以弄到的,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可见其原有的思想意识,在其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的作用下是多么的根深蒂固。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已经有了不少的变化,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改善其思想意识,保留其精华,弃其糟粕。

改善其思想意识还是要从教育下手。通过教育来改变他们思想意识中落后的部分。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少数民族农民认识教育对他们的作用,使他们有教育的需求。教育需求首先是人们对于教育的渴望和欲求。教育需求来自两个方面,既是社会的需求,又是个人的需求。这两方面都产生于所处的环境和对环境的认识程度。对教育的认识可以是政治的、道义的和经济的,更可能是几方面综合的。当社会认识到通过教育可以增加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能力,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形成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和外会进步时,它就会产生对教育的强烈渴求和欲望。同样,当家庭和个人认识到教育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的人的素质,并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经济收益时,他们也会对教育产生强烈的渴求和欲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让孩子接受教育都是从经济的方面来考虑的。希望孩子以后可以多挣些钱,改善一下目前的生活状况,几乎没有人可以把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发展人的素质上来。这正是其思想意识的落后之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毕竟他们对教育已经有了自己最初步的认识。

当然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这种初步阶段,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认识到没有教育就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使他们不断从教育中得到实惠。努力增加他们的受教育机会,这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和社会,另一方面则靠他们自己创造。相对来讲后者更为重要。这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认识的很重要一步。我们在调查中听说这样一件事:有几位农民出去打工,结果一段时间下来他们没有挣到什么钱。因为他们是文盲,大字都不识几个,别说打工了,就是生活都有困难。他们回来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重新坐下来学习,结果那个地方的扫盲班,一下子兴旺起来。很多人听说了他们的事以后都很受启发,纷纷主动进了扫盲班。可是以前这里的扫盲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地说上一天,也没有几个人来上扫盲班,而当他们自身真正体会到教育的实惠的时候,就不需要任何苍白无力的说教了。如果教育能够被他们逐渐接受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思想意识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紧跟着很多问题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让人头疼了。当然说着容易,做着难,什么事情都不可以一蹴而就。

作为政府和社会要给他们多创造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他们所缺乏的究竟是什么。他们需要改变的是什么,保留的是什么。在这中间政府和社会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应该在把握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特点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应该好好的借鉴一下发达地区在进行思想解放的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以最短的时间,最适合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方法,尽快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