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调味品 > 一件玉璧的生坑到熟坑的变化---探讨玉器的盘变_古玉研究所_新浪博客

一件玉璧的生坑到熟坑的变化---探讨玉器的盘变_古玉研究所_新浪博客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4 10:16   浏览 N 次  

一件玉璧的生坑到熟坑的变化---探讨玉器的盘变

(2010-04-01 08:34:37)

最近比较忙,其他东西也没时间发,就发一个玉壁的盘玩变化吧,让更多博友来了解下,古玉器是如何盘变得,

有许多的读者读了我著作《中华玉器考古拾缀》后,估计还有许多疑问和无从下手之处,刚好我就借助这件玉器来阐述下书中章节应用和实践结合的方式。

本来这件玉器我不舍的动,这样罕见的沁色集于一体的玉器确实不多见,但是在论坛受到许多人的非议,我为了正确引导大家真正的玩玉,懂玉,识玉、鉴玉,不得已才将该玉器盘变,这件玉器如下:


这是原坑图,这件玉器在没盘变之前,我们就应该了解下玉器的沁色、皮壳、坑口、工艺、玉料等来给自己做一个判断,(具体的见书中的4大章节内容)。我们根据这样内容来解读下该玉器,其实我在某个论坛在未盘变前就将该玉器已经解读,原文如下:

再给兄说下,这个白灰不是吃土形成的,这是典型的白膏泥,
我想我不说出来,能接触白膏泥的也没有多少人,
真正接触的也没朝这里研究,
所以我最看不起那些无知的人,
动不动就真假,还能看出%分几的人,
无知到了极点,所以有些东西原意和兄、淡兄分享,
这件系壁,能把青铜的孔雀蓝做在玉上,
本来就是个牛人了,
再把白膏泥坑口做出来,,
能再做红沁朱砂口,
也就是因为我说的太过,没有把握好尺度,所以引起居多的砖头,其实我的本意是说这件玉器有青铜沁、朱砂沁、棺木沁、白膏泥和沙坑土,当然这些要考多年的考古经验来判定,这几个物质是否可以并存,并存的几率多高,都是很棘手问题,假如没有深厚的考古经验是无法鉴定这样复杂坑口的,我们首先要考虑这些成份能在一起的可能有多大,其实从上图中仔细辨认不难看出其存在的理由,许多把沁成白色的一面称为土沁,其实是不对的,我们仔细看下8点钟的黑色部分和6点钟的沙坑部分做比较,就会明白沙坑的沁色和黑色部分不是一个概念,沙坑不会有黑色黑色土质存在可能,如此精细的细沙层应该在10米以下的坑土中出现,所以,这样的沁色是矛盾的,我们首先的概念应该是赝品的。那么再仔细观看8点钟的黑色沁色,这样带有片碎分布的黑色,在我的书中关于棺木沁一章中有详细介绍和原理分析,这样一对比,我想读者就明白了其中概念,根据我书中关于墓葬的埋葬概念,假如是先沁入了沙沁,再有棺木沁反而是不对的,应该是棺木腐蚀后先沁入,再沁入沙沁,和白膏泥,所以沙沁和白膏泥沁是在同一个层面上,是正常的逻辑,当然我们在观看7点中微微泛红的地方,再辨认下朱砂的沁入原理,这也是根据我书中关于朱砂沁的一种解释,完全可以照搬入内,朱砂是在白膏泥的下面,朱砂在白膏泥沁入后,会变的若隐若现。假如这个本位颠倒了,也就出现了漏洞。我们再分析下青铜沁,这个沁色其实很简单,只要辨认有胶水的痕迹就一目了然了,一般像把青铜绣做在玉器上很难,要么是腐蚀,要么是粘结,所以这点再参考下青铜器的原理就会明白,这里不多赘述。以上几点的印证说明该玉器的来龙去脉了。

我们就可以知道该玉器的真伪,以及以后的变化,应该是先呈现其棺木沁的本质,和慢慢变红的原理,根据我书中所著那样,这些沁色那件会先呈现,那件会后呈现,应该是有规律和步骤的,那么我们我就来分享下盘变过程吧,

首先根据我书中所写,如何第一次盘玩玉器的步骤操作完后,看看出水土:



果不其然,我们可以从出水图中看到,我的论坛帖子中原话如下:

按我书中写的清理步骤,
凉水浸开以后的出水图,
请仔细观看白膏泥沁色下出灰的状态,
是先侵入棺木沁,后在覆辙的白膏泥,
现状立马显现了出来,
不知道各位看明白没,
白色类是鸡骨白的沁色下面已经泛出了黑色斑点,这是棺木沁的特征,
是土沁所不具备的特征,

所以应征了自己的判断后,也就可以基本证明玉器是绝对的真品,那么接下来观看其变化:

盘玩第一天:

如图:



可以看到原来的膏泥已经慢慢退却,棺木沁的情形更加清晰,假如是赝品,这些都是附带的,会瞬间退却或者永远不变,真品的沁色是由内往外的变化,而赝品只是表面变化,当然这个是前话,后面更会慢慢印证这句永远不变的真谛。再看玉肉的变化如下:



和第一图的泛黄的玉肉有了质的变化,由于受朱砂沁沁入,玉肉开始变红。

这个时候一定要拍透光照,才可以反映以后变化和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请看透光图;



白膏泥其实已经发生了晕散,棺木沁的特征也一目了然,参照我书中的介绍,可以做最好说明。这个时候青铜绣已经变的不再重要。由于朱砂沁的深入,青铜沁只是多了一件衣服而已。

一件真的玉器在2-7天内变化最快,我们看下第二天的变化:



晕散的更厉害,这种冰列式的晕散是真品的典型晕散特征,侧面图可以看出谷纹的做法和古人的审美要点,这也是鉴定谷纹最需要的要求,关于谷纹的审美要求,可以参照我著作中谷纹一章的阐述,当然辨别真伪会在以后的书中和帖子中阐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再看下7天后的变化吧:



已经精美绝伦了,假如这个时候还怀疑看假,那也确实是审美和眼力问题了,再看下细节图



内缘和外缘,皮壳一致,谷纹更加饱满,这也是我书中介绍鉴定玉器一定要关注最隐蔽的地方,往往作假的玉器追求速度,最隐蔽地方就是他的死点。这件已经完全没有死点了。

再看15天的变化:



沁色已经非常的过渡分明,沁入深的和沁的相互交映,更加证明不是人工所为,人工上色会均匀一致,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再看细节,最原始的玉肉已经开始了出现了,那种熟透的白是典型和田玉的特征,一件精美的玉器,就这样重见光芒。



嵌入的青铜沁也是真品特征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看下细图:



当然这只是玉璧的初级阶段,真正有成效会在3年以后,品玉、读玉、鉴玉就在这一次次的盘玩过程中慢慢体会,慢慢解读,这中间解读的经历,就是你研究玉器的积累。也是自己修身养性的期待,玉文化也在这里慢慢渗透,解读更高境界的东西,还在更深的一个层面,这也是玩玉的最基本入门。。。。。。。。。。。这件玉器的过去将来将会如何?该玉璧是何等身份人佩戴?如何佩戴?又使用在何处?她的里面又包含了多少故事?慢慢地我们渗入了浩浩无边的玉文化当中。。。。。。。。。。。。

已读博主的大作.受益良多.再会读上10遍起码.这是一个过程.有两个问题想求教.
1.这块玉壁中的谷纹,现代仿工能做到8分吗?再者,这样的系壁多少尺寸有讲法吗?
2.成套的玉剑饰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有点难度.一件带功的高古玉剑珌是否有收的价值?
谢谢.

谢谢兄的抬爱和喜欢,书是由初级到中级的阐述,高级的部分是引导,确实需要看许多遍才能理解,每看一遍都应该有收获的,不明白地方可以来问我交流。对于兄的2个问题,回答如下;
1/谷纹现在能仿到10分,也就是说想单独以谷纹判定真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鉴定标准了,但是谷纹的韵味却是没有一人能做到,对于谷纹中的行纹、直纹、补纹以及谷纹的走刀,都是目前做不到的。系壁一般不会超过5公分,再大,有可能不是系壁范围。但是没有确切资料证明,只是根据我所研究战汉二代的出土资料而大概界定的。
2、剑饰的规格和使用都我的书中最后附表里面有说明,证明剑饰的级别是相当高的,无论是剑饰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档次极高的。能收到4件,其价格会比单件价格高出几倍价格。所以剑饰任何一个部分都是有收藏价值的。
不知道以上回答是否满意。谢谢支持

很好.其实我是很喜欢玉剑珌这种形制的.但一个商家跟我说没价值,我有点犹豫.
关于谷纹,我确是看过些很精美的战国龙佩,不是生坑的.谷纹是相当的漂亮.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疑点的.看来,还是期待您的说谷一书了.
先把玉剑珌弄来.

是阿,不过不学习不行阿,不明白的就要研究,不然大家不知道结果的

希望有机会能拜读佳著!阴线较深,不影响对这件玉器的判断?学习了,另外你的书还可以买得到吗?

可以买得到,二版已经出来了,

客气了,大家都是喜欢玉文化的人,不过兄对红山玉器要谨慎,现在赝品太多了

沁也是分层次的,沁是随坑口自然生成的。谢老师教导!

对,要想真正理解沁,就要学会看层次,赝品往往都是假在这样逻辑上


很荣幸阅览您的博文,非常精彩。我也喜欢关注一些最新的市场行情和古玩知识,以后多多关注和交流学习哦。

谢谢支持,大家一起交流


喜欢古玉的神奇变化

谢谢兄的支持

冯老师,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在大作,过几天我到新华书店看看,应该有吧?

应该有的,不行就找我,我去出版社拿

长见识了!非常好!今后会常来学习的。问候朋友冬安!寻觅: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到新浪微博


引文来源 一件玉璧的生坑到熟坑的变化---探讨玉器的盘变_古玉研究所_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