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扬 昌达: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进程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3 20:52 浏览 N 次经济观察报记者 刘波
北京报道
“生活在相距千山万水的不同大陆上的三个人,为何会发生同样的基因突变?肇始于阿拉伯半岛沙漠中的伊斯兰教,如何在全世界赢得十多亿皈依者?欧洲人如何学会了用蒙古马马鬃制作的弓弦来弹奏小提琴?以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剌子米名字命名的运算法则,如何在今天主导了信息世界?在地中海东部发展起来的使用奴工种植甘蔗的经济模式,如何传到了加勒比海?在哥伦布于新大陆发现辣椒之前,韩国为何没有辣泡菜?美国货币的名称为何来源于德国一个采银的小镇?在加利福尼亚州酿造的第一桶葡萄酒,其所用葡萄的母株为何有‘使命葡萄树’之名?中国的造纸术如何传到西方,最终为你正在阅读的本书提供了纸张?”
似乎都是一些奇怪的问题,而且看上去也很难与“全球化”一词扯上关系。我们今天对全球化的印象,是在国际会议上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政府高官与经济学家极力宣扬的美德;我们还可以在另一种场景中遭遇全球化,那就是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场,那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农民组织、人权组织、环保组织与劳工组织高举抗议标语,大声谴责全球化的罪恶,甚至与警察爆发冲突。
但作为一位全球化的研究者,耶鲁大学学者纳扬·昌达(Nayan Chanda)的视角要深远得多。开头的问题,便是他在《绑在一起:商人、传教士、冒险者与武夫如何促成全球化》一书中所提出来的。在昌达看来,全球化是一项历史性的进程,它并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也不是在20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的。昌达不回避这个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但是他也不主张因此而对全球化彻底否定。
在今天的世界上,“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离间人心的词语。在支持者看来,它代表着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天涯海角的公众通过最先进的通讯工具瞬时联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和印度人获得工作脱离贫困、最偏远的非洲乡村居民也能在电视上看到奥运会的盛况。而在反对者看来,它代表着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遭到砍伐、可怕的电脑病毒在全球互联网上肆虐、东南亚的穷人在“血汗工厂”中艰辛劳作、肯尼亚的咖啡种植农遭到星巴克公司的盘剥。中国人曾经是全世界最亲近全球化的民族之一,但近年来在一些左派当中,对全球化的质疑、甚至全球化阴谋论也日渐升温。也许昌达的观点,对于过分热情的全球化分子与过于阴暗的全球化反对者,都是一剂醒药。
昌达出生于印度,现任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出版主任、《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主编。他曾在《远东经济评论》工作近30年,并曾任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他就亚洲的地缘政治写有多本著作,并经常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与《华盛顿邮报》撰写评论。近日他接受了本报的书面专访。
访谈
蚕与零
经济观察报:在公众的观念中,所谓“全球化”是一个在晚近的人类历史上才发生的现象,而这个词的意思也和近几十年来相对而言更为自由的跨国贸易与投资有紧密的联系。是什么因素激发你去追溯全球化的古老历史,并从人类学的角度而不是纯粹的经济学角度来回顾这段历史?
昌达:在我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游历和报道的过程中,一直令我感触至深的一点是,我所接触到的理念、物品、艺术与文物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完全一样的。全球化意味着不同族群与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如果按照人们通常所持有的观点,把全球化看作一种晚近才出现的现象,那么在今天现实存在着的这个深深融合在一起的世界,就是难以解释的。
过去中国人养殖的蚕如何传到了拜占庭帝国,并把小亚细亚的城市布尔萨变成了一个丝绸中心?印度人发明的“零”的概念如何通过阿拉伯科学家传到了欧洲?佛陀是一位王子出身的印度圣贤,他的教诲与相关的理念与物品何以传遍了整个世界?诞生于沙漠中的两个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何也有类似的经历?只有追寻久远的历史,我们才能理解全球化进程是如何逐步演化的,又是如何达到了今天这种快速变化的状态。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全球化的基本模式以及推动全球化的力量,在今昔之间有没有发生变化?今天的全球化仍然是在反映普通人改善自身生活的本能需求,还是说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些特定的角色所刻意追求的一段进程?
昌达: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全世界的人们之所以希望出门旅行,亲眼目睹新的景观与文化,之所以希望能从全球各地购买物品,或是劝说他人接受自己的理念,各国政府之所以要派遣军队来控制其他民众,其最深层次的动机,与过去并没有截然的分别。在本质上,这不过是因为人们想要过一种更安全、更富足、在情感上和智识上也更为充实的生活。当然,并没有任何人说,“让我们全球化吧!”全球化是在人类的这些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一些驱动力量在无意之间带来的结果。但自从资本主义在19世纪扩展到全世界以来,尤其是自从后来的运输与通讯科技革命以及金融自由化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为人们有意追求的目标。
在我的书中,我列出了四类全球化的主导角色,而其中我称之为“商人”的一类,已经成为最为积极的全球化推动者。当前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从事贸易和以出口为目的的工业生产,除此之外,还有大约6.3万家跨国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他们已经扩散到世界上的四面八方,并带去了用于销售的商品,以及用于投资追求更高回报的资本。为了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热情地接受了全球化。除了传统的宗教传教士之外,现在还有数以十万计的非政府组织,正在努力劝说他人尊奉人权、良政与良好的环境政策等理念。
“反全球化”取代“反资本主义”
经济观察报:近年来,尤其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西雅图会议之后,许多西方人开始将全球化视为一种威胁。甚至,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化是西方政府与大公司操纵的某种阴谋。对于这些观点你有何评论?
昌达:“全球化”一词在传媒中的频频亮相,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有紧密的联系。正是由于传媒本身的革命,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全球化进程的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世界经济在贸易与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突飞猛进的时候,在普通大众的头脑中,“全球化”这个词带有一种积极的意味。但过度的全球性投资与投机行为带来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许多公司毁于一旦,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工人落入失业的深渊。这在公众中造成了情绪的反弹。1999年的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峰会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们得以发泄这些情绪,表达对资本主义负面影响的不满。在苏联倾覆之后,抗议者已无法用反资本主义的话语来表达他们的批评。于是反全球化就开始指代对资本主义体系的反对,这一体系是以大公司及支持大公司的政府为代表的。
实际上,这些反对者根本不用去探寻什么阴谋——“阴谋”意味着一些秘密进行的事情。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各国政府在支持公司时根本不脸红,因为公司带来了经济增长与税收。在西方国家,公司还向政党提供资金,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合作是没有掩饰的。由于在大多数国家,全球化的首要受益者都是公司,因而反全球化的人士视此为一种串谋,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各国政府发现,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它们别无选择,惟有实施贸易与投资的对外开放,也就是说要融入已经全球化的经济体。
经济观察报:你是否认为来自“反全球化”阵营与“异全球化”阵营的一些主张需要得到严肃的对待与公开的辩论?你是否认为大公司对利润的追求在事实上给这个星球带来了一些问题?
昌达:当然了,毫无疑问。来自“反全球化”与“异全球化”组织的批评,对于制衡那些贪婪的公司及其在各国政府中的同谋者是极为重要的。事实是,资本主义很善于创造财富,但在分配财富方面就表现不佳了。由于公司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管理和监督,它们会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往往会给环境带来破坏。这样的事情确实发生过。民众对政府的期许就是要监管公司、保障财富更良性的分配、保护环境,并确保社会公正,如果政府由于失职或腐败而未能完成这样的任务,那么责任就会越来越多地降临到非政府组织这样的公民社会运动身上。一个国家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到全球化之中?公民社会就这一问题提出的批评,必须得到广泛公开的辩论。
经济观察报: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人们仍然在遭受战争、贫穷、饥饿与致命的疾病带来的痛苦。他们并没有分享到当今快速全球化所结出的果实。在你看来,要让这些不幸的人们重新登上全球化的列车,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如何?也许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
昌达:正如你所说的,有许多人指责公司驱动的全球化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弊病。这样的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我看来,任由广大的人口游离于全球性的体系之外,其实才是世界所面临的一个远为严重的威胁。不幸的地理或气候处境、内战、外国公司与腐败官吏的沆瀣一气,再加上基础设施、教育与医疗卫生的欠缺,都导致一些民众深陷贫困与疾病的深渊而无法自拔。这不仅是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而且对于世界其他地方也是有害的。在这个联系紧密的世界上,苦痛与疾病的影响不可能被隔绝在特定的地方。我确实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粮食短缺、能源价格高涨、全球变暖等威胁纠结在一起的系统性问题,会令消除贫困的工作变得更为艰巨。
文化变迁
经济观察报:一些人也许会认为,消费主义对世界环境、民众的文化认同与精神生活构成了某种威胁。你是否会把消费主义的崛起视作当今全球化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
昌达:在导致地球资源的快速耗竭、增加碳排放的意义上,消费主义当然对世界环境构成了威胁。在带来经济变化的同时,消费主义也当然会改变文化生活。但不要忘记的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就算消费主义没有像今天那样广泛流行的时候,新物品的使用、新理念的产生都曾挑战既存的文化,并激发那些传统卫道士的批评。在基督纪元的初期,当罗马与印度的贸易繁盛的时候,罗马皇帝就曾对贵族的道德放纵感到愤怒,因为他们身穿从国外输入的透明的中国丝绸。但是他的指责对贵族们的行为几乎毫无影响。我们往往拼尽全力去保护的文化认同,其实可能只不过是一代人的特征而已,而我确信这样的认同将会继续变化。
经济观察报:目前存在的一种焦虑情绪是,世界的融合正在危及文化上的多样性。例如,中国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在变得日益西方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事实上逐渐一去不复返了。你认为我们是否可以找到某种方式,以在一方面让一个国家享受到跨国交流带来的好处,在另一方面又在世界上保存某种民族身份认同?
昌达: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文化是在不断变迁的,而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融合,随着更多的人出门旅行、收看电视,地方性的文化将会脱胎换骨。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性的文化是被外来文化彻底地取代,还是只是受到影响、改头换面,取决于这种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多么深厚的根基,也取决于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否容许这种文化延续下去。外来的理念的确会挑战本土文化和传统,并带来改变。几乎每一代人都会哀叹说,他们熟悉的习惯遭到破坏,被新的做法取代。政府当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一些传统。公民社会也可以努力保存一定的传统艺术与文化。事实上,有了新的考古发现,有了数码革命带来的信息扩展,人们有机会来复兴古老的做法,并将其普及——看看YouTube就知道了。但旧的传统与文化能否延续下去,归根到底将取决于它们是否能为当代人所悦纳。
经济观察报:正如你在书中所写的,帝国一直是古代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今天的世界上,美国是惟一处于支配地位的超级大国。但伊拉克战争、在《京都议定书》上的争议以及其他问题,正在损害美国领导、监控这个世界的合法性。在你看来,为了更好地领导当今的全球化,美国是否需要对其目前的道路、包括其对外与对内政策,做出一定的调整?
昌达:我在书中所论述的是,有史以来,帝国不仅通过流血与暴力,而且通过治理、贸易和一般性的融合,带来了将林林总总的族群与文化连接在一起的结果。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以其军事、科技实力与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建立了另一种类型的帝国。美国的影响力曾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人认为全球化不过是美国化的代名词。不过,美国在抵抗纳粹侵略的战斗中赢得的道德优势,在经历从越南到伊拉克一连串灾难性的干预行动后,就大大折损了。而且讽刺的是,在无意之间,这些干预行动使世界各地的民众因反对美国而走到了一起。随着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的兴起,美国一些刚愎自用的政策,如无视《京都议定书》、无视国际法庭、入侵伊拉克等,都为许多人所了解,并遭到广泛的批评。虽然美国仍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强国,也拥有世界第一的经济,但中国、印度与其他经济体的崛起已经改变了形势。当今全球舆论的力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如果美国想要保持其权势的合法性,就不能置之不理。
中印复兴
经济观察报:正如你在书中指出的,在历史上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和印度都曾是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近几百年来也都经历惨痛。你认为目前中国和印度正在重新赢得其在全球化进程中曾有的地位吗?你认为中国和印度是否能对当今的人类文明做更大的贡献——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
昌达:作为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和印度在历史的最初两千年里都居于全球化的核心。它们曾走在全球化进程的最前线,这个进程通过贸易与理念的传递让世界更加紧密。道家的“无为”思想激发弗朗索瓦·魁奈等法国经济思想家提出了自由放任经济的哲学。在18世纪,中印两国占据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也是最大的两个出口国。在那之后,殖民掠夺与内部虚弱导致了两国的衰落,也使其全球地位大降。现在,两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唤醒了它们沉睡的潜力,使其能发挥丰富的教育传统,重返两国所曾参与创造的这个全球化的世界。
中印两国都有庞大的、多种族的人口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当然可以期待两国对正在出现的全球性文化做出贡献。如果中国人和印度人也乐于接受其他文化,并避免持有一种文化优越感,那么两国的文化也将与其产品一样,在世界各地得到认可和响应,例如饮食、文学、音乐、艺术等。研究一下历史就能看到,一国疆域之中的东西,很难说有多少是独此一家、自生自长的。最终所有的文化都将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地方性特色。
经济观察报:目前中印竞争是公共讨论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很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位全球化研究方面的印裔美国专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未来,我们两个国家将会是合作者、竞争者,抑或是敌手?中印两国能否联合起来形成某种亚洲价值观或亚洲认同?考虑到我们两国拥有一段极为悠远的文化交流史,这或许更有可能。
昌达:如果印度和中国在经济增长成绩、消除贫困、建立政治团结文化丰富的国家等方面开展竞争,那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兄弟之间可以竞争,而如果竞争的结果是两国公民的生活都改善了,那只能说是值得喝彩的事情。当然,在一些领域的竞争会造成紧张,例如对资源的控制。在这个人口不断增多、资源越来越少的世界上,这种竞争需要由明智的、有远见的领导层来调理。他们也许可以鼓励两国科学家展开竞争,研发替代性的能源。印度与中国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及许多共同的价值观,例如都认可多元化的社会,这为更大规模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努力提高合作的时候,不要让人误以为中印是在宣扬某种贬抑他人、甚至与他人为敌的亚洲优越论。惟有被视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为之做出贡献并从中汲取营养,亚洲认同与亚洲文化才能繁荣昌盛。
- 06-26· 【卓然原创】今天又是好
- 06-26· 越堕落越想飞
- 06-26· 家乐饮水机消毒液
- 06-18· [转载]玉兰之爱
- 06-18· 洛克王国逍遥呱呱怎么学
- 06-18· 2011.5.11
- 06-18· 本人想买个洛克王国少林
- 06-18· 选择隆力奇财富互联网
- 06-18· 新朋友必读 如何下载注册
- 06-18· 41 16个半月爱说话的呱呱叫
- 06-16· 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名
- 06-13· 亲朋好友来家乐
- 06-13· 家乐
- 06-13· 去家乐
- 06-13· 大家一起同家乐寻找
- 06-13· 小姨和家乐
- 06-13· 想家乐!
- 06-13· 农家乐、稻香村和汤家乐
- 06-13· 去家樂褔
- 06-13· 麻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