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调味品 > 记忆中的程春明

记忆中的程春明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3 05:00   浏览 N 次  

记忆中的程春明

刘德英


总算释然了,我终于翻箱倒柜地从一大堆老胶卷中找出了这张亲自给他拍下的照片底片。尽管是一张底片,还是如获至宝,送去照像馆洗印出来了。

这张照片,对于我是一种怀念;对于逝者则是一种追忆。感叹的是,斯人虽已去,而这张四年前我亲手拍摄的照片,至今却依然清晰如昨。

照片左边的主人公,就是至今还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中国政法大学被砍杀的教授程春明,右边则是我编辑部的同事小李。拍摄地点是江西庐山,时间是在2004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大学文科发展演讨会上。
关于程春明教授被砍杀的事件已经过去半个月了,我获悉这个噩耗,是在事发后的次日上午,正出差路上。社长给我发来的短信中写道:德英,我的朋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程春明,昨晚6:40在教室上课时被该校大四学生用菜刀砍死。
我惊恐地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手机宽屏上的短信,忽然,感觉到自己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是的,我震惊了! 震惊得全身麻木! 缓过来后,内心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六月里的梧桐枝中/有一只孤独的布谷鸟/头顶着烈阳/期待着秋日的辉煌/六月的校园中/有一群待估的骄女/头戴着学士帽/盼生活一份轻松/六月的思念中/有一位旷世的天使/匆忙中莞尔一笑/留给我两份憧憬/六月的一切中/有一个硕大的问号/永恒的追寻/不正是一场春梦
这是网上流传着的他为毕业女学生们创作的诗歌,它无言地告诉人们,逝者是一位会感情丰富、性格浪漫的教授。
而我知道他喜欢诗,喜欢浪漫,便是四年前的那次会议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桃花的赞美之诗,曾被程春明教授在庐山的香炉峰上演绎得如痴如醉的情形很快重现在我眼前。,
那次演讨会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六家单位联合主办,参加演讨会的,是来自大江南北各大名校的一百多名专家和教授,我社作为主办方之一负责大会的签到工作,而承担这一主要任务的,就是我。
从报名签到至整个大会期间,时任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的程春明教授,他彬彬有礼、热情随和的学者风度,激情动感、快言快语的自然性情,以及了解他的社长给我们的简单介绍,这一切,都给我和同事们留下了深深地印象。

据介绍,程春明教授是位法学博士,拥有MBA学位,拥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精通法语。同时,他又是一个顽童式的老师,一位非常有特色且非常浪漫的教授。他曾在浪漫的国度——法兰西的大学校园里度过了人生十二年时光(1988年至2000年留学法国)。由于导师是一位法国的行政法权威,穿着总是法国式的浪漫,所以,长期浸泡过法兰西葡萄酒一样浪漫的他,生活艺术和教学灵感也逐渐形成了同样的法兰西风格。于是,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的校园里,人们时常能看到程春明教授不规规矩矩穿西装,甚至穿着红色花格裤上课的情景。对于把他的生活细节看成“出位”的人,他则反复强调:“对于法兰西,我会被它的文化所感染,但思想永远不会被同化。”他的学生们深有体会,这位被法国文化所感染的教授,总能给授课内容别出心裁地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让学生们上课时感到“地中海一样的自由与宽容”,在愉悦中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记得,拍摄这张照片的时间是会议结束的那天。我们从南昌赶往庐山,在这座举世闻名的风景胜地开心游览。由于庐山厚重的历史和卓绝的风姿,与会代表很快都陶醉其中,不多时,就各自散去,寻觅自己向往的伊甸园去了。
我们的身边只留下了程春明教授,他没有独行,始终和我们杂志社几位同事相处在一起,就像一个约定好的登山小组,我们一路有说有笑,沿着高峰攀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紧随程教授身后的我,不时听他发出一阵充满激情地吟诵声,还有情不自禁从嘴里哼出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歌声。
“程教授,你真是性情中人啊!一点也没有大教授的样子。”我笑着冲着他说道。
“人嘛,就是要活得自然呀!”他的话,让我感到了身心的愉悦。
在一片松涛起伏的风景前,他突然停下脚步,“你们快来看啊,这片风景非常迷人嘛,为什么不照张像呢?”他提议照张像再走。
小王、小李、小谢三个年轻的编辑顿时活跃起来,“刘姐,先给我们合影一下。”说着便迅速跑到悬崖边的栏杆前,让手持相机的我给他们留下一个开心的合影。
身着一袭黑衣,平时胆小的小李编辑,她刚刚走到栏杆前摆好造型,就听见一个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间回响:
“这还有花环呢,丫头,赶快戴上,多照几张啊!”
我们惊讶极了,他什么时候魔术般地变出了一只美丽的花环啊?只见他把花环递到小李面前,开心地说:“你们看,黑色上衣配上这黄色花环不是更漂亮吗?”
花环,散发着野菊花的阵阵清香……在美丽的色彩和自然的芬芳面前,别说我们,连小谢这个大小伙子都爱不释手了。一打听,原来,这花环是生性浪漫的程教授一边爬山一边采摘山菊花手编而成的。
“来吧,戴上花环会更漂亮哦!”
“程教授,你也赶快进去合个影啊!快点,快点啊!”大家顿时起哄,你一句我一句地把他推到了小李身旁,我的手迅速地按下了快门,将这难忘的情景定格了下来。
后来,这张照片,成了我们编辑部永恒而开心的话题,程春明教授也成了我们送走了一大批参会教授后,唯独难忘的朋友。
所以,当他被害的噩耗传来,我是无论如何不敢相信的,这样一个和蔼可亲、萧洒浪漫、才识满腹的中年教授,怎能可以这么快地在我们生活中瞬间消失呢?
不知道,那个10月28日的傍晚,夜幕究竟为什么变得如此狰狞,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老师、一名正在研究中国大学文科发展的专家,在黑暗与寂静中来不及呻吟一声便鲜血喷涌,倒在了自己挚爱的讲堂里?
不知道,那个在校的大学生,究竟为何会突然变成杀人的恶魔,行凶之后竟然还能站在距离咫尺的老师尸体旁,异常冷静地用手机报警?无法明白,我真的无法明白,学生与老师之间究竟有什么天大的冲突不能宽容化解,恨到杀人都不眨眼呢?
可以说,程春明教授的不幸遇难,是让人悲哀到极至而无法释怀的悲剧。作为一名从海外留学归国的学术人才,一位自由开明、为人热情的教授,一位在中法交流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学者,他的英年早逝,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然而,痛心也罢,泪流满面也罢,生命逝去便无法挽回。作为内心深处的朋友,只有让记忆汇流成河,祝愿他一路走好,让他留下的每一抹温馨浪漫的记忆,连同无限的哀思飘往天国……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