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调味品 > 转贴:关于《尚未远去的背影》(秦松鹤之文)

转贴:关于《尚未远去的背影》(秦松鹤之文)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2 18:18   浏览 N 次  
维强按: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忙碌,来不及整理自己的东西,再转贴一篇书评《西湖人物温故情》(秦松鹤),是关于我的新出的小书《尚未远去的背影——文化教育名人与杭州》的。这篇书评原载2007年9月25日《中国图书商报》。我得谢谢这篇书评的作者秦松鹤先生的雅意。

西湖人物温故情

秦松鹤(教授、文学博士)

阅读周维强所著的《尚未远去的背影——教育文化名人与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同上次读完著者的另一部书《扫雪斋主人——钱玄同传》后是一样的惊喜与佩服,不同的是,前者读到的是厚重与缜密,这次更多的是雅致与刚健,尤其是刚健,在著者以前的(念大学时)大作中还不曾注意到呢。文如其人,信哉。

西湖是我早就向往的地方。不知为什么,听人说的多了,看人写的多了,逐渐地,反而对西湖有了一种恐惧感,生怕一旦看到她立刻美感全无,就像网上热恋的男女,一旦相见可能生出许多不如意。步入中年之后,对一些人造景观,尤其那些精雕细刻、一步一“景”的地方,更加厌倦,觉得大自然太可怜了,被人类的所谓创造力改造得失去了它原本的率真与质朴,像一位天真无邪的少女被肆意地浓妆淡抹,太不公平。这一次,周维强同前人一道,又把西湖“创造”了一回。在周维强笔下,西湖还是那么充满灵性,且又给她加了一份知性,真真是“勾魂”了。

以前上中学时,汉人中最佩服张衡,总琢磨不明白他的脑子怎么长的,竟然中和了科学家的缜密与文学家的才情。后来又读数学家王梓坤、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文章,也是佩服的不得了。这次读《尚未远去的背影》一书中的《落花水面皆文章:西湖风景在陈从周教授的散文里》这一篇,又对陈从周先生佩服了不得了。从《落花水面皆文章》的叙述中,点滴领略了陈从周先生行文的雅洁,尤其服膺陈老的造园理论:不仅要景色宜人,气候宜人,让人流连忘返,无我两忘。更重要的是人不能与自然争景,否则就大煞风景了。现在各处的风景名胜,青山绿水之间往往横七竖八排列着各种建筑,让人看了兴趣皆无,人们不光要与自然比美,还要与自然共存,你说怎么办。

元代历史近年好像也渐入学人的视野。我未读过周维强前些年出版的《蓟门黄昏:元史随笔》一书,但从写赵孟頫(《平生山林意:赵孟頫与美丽杭州的文化姻缘》)、关汉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关汉卿与杭州的文化因缘》)两文中,也可稍窥周维强对元史的深入思考。想当年学元曲时,我就对关汉卿自诩“铜豌豆”不解,从周维强的描述里,关汉卿被还原成为一个不羁才情肆意地玩的“顽主”,他把俗玩成了雅,成就一代文学。这样一个混迹于勾栏瓦舍的浪子,真正成了摆脱“帮忙”与“帮闲”两套枷锁的自由人,如此活法,几人能够!与关汉卿的率性而为相对映的恐怕是赵孟頫了。他以宋室子孙而仕元,于国于家,应该都是不忠不孝吧。正如庾信之仕北周,虽委以重任,心中始终是惶恐与自责一样。世事的变化总是出乎人的安排。国家之间尚如此,个人的仕隐取向又何必拘泥呢。可又反过来想,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脸皮都不要了,还留下什么呢?无解。

唐代诗人中,我以为最具可比性的是白居易和柳宗元。写景,都是寄情山水,新意迭出。做官,都能心怀民生,造福一方。不同的是:白居易把做官当职业,在任,恪尽职守;离任,逍遥自在。正如书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在杭州》一文所叙述的,完全的进退自如。柳宗元却把做官当生命,无论顺逆,都太辛苦,他的执拗终于害了他。

我时常庆幸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在北师大上学那几年,我们耳闻目睹了诸多大师的风采,随着大师的渐行渐远,大师风范也逐渐邈远难求。从周维强的行文中,点滴可见对一些当代“大师”的善意批评,对一些当代问题的独立思考。这不仅是谦谦君子待人宽厚的表现,更可贵的是不苟同、不盲从、敢与“风气”叫板的精神。这就是中国古典思想家孟子所推崇的合“义”与“道”的“气”。在大学教育已经逐渐普及的今天,谢和耐所描绘的“文明普及化和教育多元化”(见书中的《文明的普及化和教育的多样化:谢和耐笔下的南宋杭州“教育生活场景”》),在我看来,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尚未远去的背影——教育文化名人与杭州》,周维强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