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落子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1 19:12 浏览 N 次上党落子
王苏陵 蔡晨阔
上党落子发源于黎城,原名“黎城落子”,分布于上党和河北的涉县,流行于晋东南,晋南的安泽、洪洞、乡宁、曲沃、夏县、闻喜,晋中的榆社、左权,河北涉县等地。1955年被山西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定名为“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的旋律简朴动人、亲切悠扬、节奏分明,音调有流有动,既可叙事,又可抒情,富有激情高昂的特点,深受劳动人民喜爱。
2006年,“上党落子”被公布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
据《黎城县志》记载:“上党落子”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在黎城东仵村的李锁柱向武安农民喜顺(逃荒到东仵村)学习武安落子唱腔的基础上,揉合本地流行的一种叫“十样锦”的小花戏,形成饱含着浓郁黎城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种。到1884年至1908年间,经过王四虎(子镇村人)、王三和(东仵村人)等老艺术家在音乐、唱腔、服装等方面不断改进,增加文、武场,从初期简单的地上演出发展到演袍带戏为主的台上戏和祭神戏。1911年七月初一,王三和挑班的“落子”戏班在潞安府的火神庙(今长治市东方红影院)古会上演出,在三个上党梆子戏班脱颖而出,为黎城落子向较大剧种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除在潞安八县演出外,还频繁出演于平阳府的安泽、洪洞、翼城以及彰德府的林县、涉县、武安、磁县等地,并向蒲剧、豫剧、武安平调,河北梆子等姐妹剧种学习,使艺术日臻完善,且在音乐唱腔上受上党梆子、蒲剧梆子的影响,在原武安落子柔和婉转的基础上,兼备高亢激昂之音。为区别于武安落子,把“黎城落子”称作“大落子”,把“武安落子”,称作“小落子”。
根据记载上党落子的历史沿革如下:
1842年左右,武安县农民喜顺(姓氏不祥)逃难来到黎城在东仵村落脚,业余时间教“故事队”李锁柱等人唱武安落子。
1845年左右,黎城落子形成。
1850年,水洋、隔道村的“庆元会”成立,成为继东仵村“同乐会”之后又一个专唱黎城闹戏的专业戏班。
1850年秋,南堡村的“庆贺会”、“兴隆会”和中街村王海林的“庆丰会”专业戏班相继组成。
1866年,李拴牢的“庆元会”戏班在水洋、隔道二村几个富户的资助下联合置办了一套新戏箱(股份分红制),成为黎城落子形成以来第一个拥有自己戏箱的专业戏班。
1866年冬,黎城落子创始人——东仵村李锁柱逝世,终年四十九岁。
1867年,李拴牢应聘到潞城县潞河村教戏,成为黎城落子在潞城传播的第一位老师。
1869年,潞河村的“合意班”买下“故事社”的戏箱,成为潞城第一个专业演唱黎城落子的戏班。
1884年,黎城落子艺人从平阳府请回王四虎(韩保台),带来了《九华山》、《包头山》、《平辽东》等反映朝代变革题材的大型剧目,同时又把他学到的蒲剧艺术、河北“小落子”唱腔艺术充实到黎城落子中来,提高了落子戏的演出质量。
1894年,子镇村“七先生科班”建立,成为落子戏第一个专业戏班。
1898年秋,随南堡“庆贺班”在“西府”演出时被戏班除名韵黎城黄须村落子艺人崔水则在长子县色头村教戏,成为第一个把黎城落子戏传播到长子县的老师。
1899年春,长子县第一个演唱黎城落子戏的专业戏班——色头“三成班”建立。
1906年,“提炼落子腔”艺坛高手王四虎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一岁。
1908年,王三和从平阳府学艺有成后返回黎城,并带来了“一楼、二铡、三道关”等(一楼即《玉石楼》;二铡即《铡陈士美》、《铡赵王》;三道关即《棘阳关》、《准都关》和《三劈关》)优秀剧目。
1909年春,柏官庄村“春台班”组成。
1910年,由王三和创始,黎城落子的演唱基调由D调升为F调。
1911年,赵店“刘胖科班”及“乐义班”建立。
1911年7月1日(农历)潞安府(今长治市)古庙会上,由王三和南班的“落子”戏班在火神庙(今东方红影院)搭起的简易舞台演出,赢了三个上党梆子戏班,获得观众好评,为黎城落子向较大剧种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1年,城南刘殿元的“天元班”建立。
1927年,清泉王士英(王小狗)的“三乐班”建立,掌班王淼荣。
1931年,清泉“三乐班”变为北坊“三乐班”东家,掌班由王淼荣一人担任。
1931年冬,南桥沟杨成群招收了三十多个徒弟,办起了“杨成群科班”及“三胜班”。
1934年,台北村王意的“三胜班”建立。
1938年,落子艺人王聪文上书抗日政府五专署专员戎伍胜,提出戏剧改革计划。
1939年春,成立了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个落子剧团——抗日剧团。
1941年,我县抗日民主政府把“三乐班”进行了改编整顿后,成立了“黎明剧团’’。
1942年,西井“壶山剧团”成立。
1943年,南委泉“黎北剧团”成立。
1945年,黎北县、黎南县合并,“黎北剧团”与“黎明剧团”合二为一,仍叫“黎明剧团”。
1947年8月,黎明剧团演出多幕戏剧《石寸金发家》,得到文化部的表彰,并获得2万元的高额奖金。8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并公布获奖名单。
1948年6月2日(农历),黎明剧团演员王晚荣、赵玉堂两同志受剧团委托,到河北省涉县马堡、西戍找“五一京剧团”学习《真假王福刚》剧目。路经涉县河南店村外,看见河滩里有辆给八路军送炮弹的大花车陷入石坑,他俩不顾疲劳,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跑去帮忙推车,不幸车翻炮弹爆炸,王晚荣、赵玉堂为抗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49年,落子艺人王聪文代表晋东南戏曲界,赴京参加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
1952年3月,黎城县黎风剧团成立。
1953年春,黎明剧团与河北省磁县豫剧团同在涉县县城古庙会上演出。是夜,磁县豫剧团的演出场地人山人海,而黎明剧团演员化好了妆;台下却没有观众,于是,团委决定停演,去看豫剧团的演出。
1953年初夏,黎明剧团在县委书记陈奇、宣传部长张生云的支持下,聘请了磁县豫剧团的徐丽君(女)老师前来传艺。在半年时间里,除了新排练《柳绿云》、《蝴蝶杯》、《游龟山》、《西厢记》等剧目外,还在“四功”、“五法”及“生”、“旦”化妆上做了精细的辅导,使黎明剧团的综合艺术:有
了显著的提高。
1954年元月,黎风剧团到太原巡回演出。
1954年,黎明剧团招收三十名学员,办起了第一期落子艺训班。
1954年冬,长治专区落子剧团参加山西省第一届戏曲汇演,演出《茶瓶记》与现代剧《俩兄弟》,获与会者好评。会毕,省文化局决定将“黎城落子”正式定名为“上党落子”。
1954年,我省戏剧家墨遗萍老师撰联:“宋泽州孔三传首创诸宫调八百年遗风未坠,清黎城老四虎提炼落子腔九十年遗韵翻新。”
1956年,我县成立“总团”,总团书记靳张保,团长申纪贤。同年,黎明剧团在长治汇演《打鸾英》,靳金娥、李小田、李爱梅获奖,本团乐队评为集体一等奖。黎明剧团演员靳建文、靳金娥抽调到地区组织的“上党落子”赴京演出,靳金娥在北京灌注了《白蛇传》里“断桥”一折的唱片。
1957年1月,由黎城县文化局主持,黎明剧团、黎风剧团分别招生,合办了第二期上党落子文艺培训班。
1958年春,黎明剧团踏上旧落子艺人“闯西府”的道路,经屯留、多泽到临汾(平阳府)等地巡回演出。晋南观众特别欢迎“弦子腔”的到来;这次演出从初春到秋末,经济收入颇丰。此期间,他们虚心向蒲剧老大哥等习,并派李仙宝专门留在蒲剧院“取经”。
1958年,黎明剧团在西关修建了窑房,驻地正式由连家巷搬往西关。同年,黎明、黎风两团再次分别招生,结合上届下来的学员办起了第三届落子培训班。
1960年秋,晋东南地委书记和作家赵树理在长治南街剧院观看了黎明剧团演出的《白沟河》后,表扬剧团:“不愧是区里的重点,上党落子的发源地……”
1963年,黎明剧团赴省城太原演出,受到省城观众热烈欢迎,还应邀到省委、省政府演出。省长武光汤、秘书长史记言、文化厅厅长董富彦等主要领导多次接见了剧团全体演职员,并合影留念。演出期间,山西省广播电台邀请王淼荣、赵远志、申纪贤、靳金娥、李苏花、李树勋、申春莲等演员录了音,向全省播放。
1963年冬,山西省广播电台工作人员,携带机器,亲自到黎城录了《卖苗郎》、《渭水河》、《天波府》等剧的唱段,发给剧团录音费三百余元。
1964年,黎明剧团、黎风剧团合并,仍叫黎明剧团。
1964年,黎明剧团招生三十名办起了第四期上党落子培训班。
1966年,黎明剧团招生十五名,连同上届留下的学员,办起了第五期上党落子培训班。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切传统戏、历史剧全部停演。
1967年夏,戏剧服装、道具、剧本堆集在县招待所门口,在“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切牛鬼蛇神赶下舞台,让工农兵文艺战士占领舞台阵地口号声中,将价值十多万元财产全部烧毁。
1969年,黎明剧团将靳金娥、李仙宝、申纪贤、赵远志等二十余名演职员下放调走。
1970年春节后黎明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到三五红旗渠工地参加劳动。
1971年,黎明剧团设专职美工师、武教师,机构更加健全。
1977年,旧戏得到开放。剧团着手排演历史剧《逼上梁山》,在城内大队上演时盛况空前,一场门票收入竟达一千多元,创剧团卖票以来最高纪录。同年6月16日,黎明剧团招收了四十余名学员,举办了第六期上党落子艺训班。
1977年秋,黎明剧团排练出的历史剧《十五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长子县礼堂连演十七场,场场爆满,在长治市和市豫剧团同时演出时上座率有增无减。为此,《晋东南报》给予高度赞扬。
1982年9月,黎明剧团自编古装历史剧《琦风公主》,由省电视台录了像。
(二)基本内容
上党落子的音乐唱腔是宫调式的,以板腔体的唱腔为主,曲牌体唱腔为辅。板腔体的板式,最主要的有“流水”、“清流水”、“散板刀”。其中“流水”用量最大,它适应性强,能紧能慢,分为“漫流水”、“二性流水”、“紧流水”三种速度,能够表现平静、喜悦、悲哀等多种情绪;“清流水”,节奏清新稳健,长于叙事;“散板”,有眼无板,节奏自由,曲调高昂,宜于表现人物的激情。落子里还有一种从上党梆子“霸王鞭”演化而来的慢板“霸王鞭”,它速度缓慢,抒情性强,宜于表现深沉、烦闷不安等多种情绪。
上党落子的曲牌体唱腔,有“凹板”、“八板”、“锁板”等。它以四句体乐段为基础,最后与“流水”板连接,大部分都是专曲专用。如“凹板一,曲调轻快、活泼,常用它来表现丫环、小姐喜悦、欢快的心情。上党落子音乐唱腔,具有炽热奔放而又清新委婉的特点。除花脸腔外,其它行当的唱腔区分不大。关于它的唱腔流派问题,过去虽有“西府派”、“东府派”或“黎城派”和“潞府派"等说法,但究其根本,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上党落子的曲牌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两种。丝弦曲牌有“小八板”、“备马牌”、“春天乐”、“万年花”、“天下乐”、“小桃红”等约三十余种。唢呐曲牌有“大开门”、“辕门鼓”、“一支花”、“到春来”、“普天乐”、“水龙吟”、“将军令”、“万花灯”、“朝天子”、“遍江南”等共四十多种。这些曲牌大都是从上党梆子和“八音会”等民间音乐中吸收的,也有少部分是吸收其他兄弟剧种的。
上党落子的乐队分文、武场(亦叫上下场面或东西场面)。过去武场所用乐器有:手板——用核桃木自做,比京剧的稍大,音色尖脆;小鼓——亦叫二黄鼓,与京剧所用虎皮板鼓相同;老鼓——上党地区制做的双面牛皮鼓,鼓面直径较大,其声如雷。以上三件乐器由鼓师(头手场面)一人操作。另外,还有小锣——上党制做,音调高而尖脆;大锣一上党制作,锣面比京剧的稍大,中心有一凹点,其声宏大宽舒;铙钹——上党制作,发音酥脆;梆子——用枣木制成,由执大锣者兼;小镲专配唢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铜器家伙的音高也很讲究,如大锣取“l”音,以配头把胡胡的外弦“1”音,小锣则取“2”音等,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乐器合调谐和。
文场过去所用乐器有:胡胡——主奏乐器,桐木或椿木制作,里弦用皮弦,外弦用丝弦,弓子粗而短,演奏者戴铁指帽,四度定弦,里弦为“5”,外弦为“1”;二胡——中音,里弦为“1”,外弦为“5”;老胡胡——比胡胡音筒大,杆子高,系低音乐器,定弦为“5、1”;大笛——即唢呐,有两只,由头把和拉老胡胡者兼。笛子——文场靠其定弦;笙——配奏乐器。
以上文武场乐器是过去的配置,后来在发展过程中,板胡已替代了胡胡,现在文场所用乐器有板胡(头把)、二胡、老胡胡(或大提琴)、笛子、笙等。
(三)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党落子传统剧目集成》(上、中、下三册),全书共160个剧目,300余万字。
由黎城县委宣传部负责牵头并编写的《上党落子黎城史话》,详细介绍了上党落子的发生及发展情况。
《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对上党落子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
1982年9月,县黎明剧团自编古装历史剧《琦凤公主》,由省电视台录像并播出。
1995年由黎城文化局牵头,县电视台对上党落子《杀惜》、《访昆山》、《蝴蝶杯》、《断桥》、《哭坟》等20多传统剧目录制成带。
(四)传承谱系
一、李锁柱传承谱系
李锁柱(1817——1866),黎城县东仵村人。他憨厚朴实,热情好学,自幼酷爱戏剧,虽然家境贫困却天资聪明且精通文字,在当时来说是个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黎城人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本地只流行的一种民间小调“十样锦”(也称“小花戏”)。少年时代的李锁柱,已经成为了东仵村社火队里的“台柱子”。他从多年演出实践中得出了宝贵的经验:不但要有精彩的表演,还需有群众爱听的新曲调,才能提高本村社火队的名誉。
二、王四虎传承谱系
王四虎(1855——1906),人称“四掌班”,系黎城县子镇村人。王四虎在当时是舞台上的名优,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融“武安落子”、“蒲剧”、“上党梆子”等优秀唱腔于一炉,创造提炼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唱腔,对“黎城落子”唱腔的改革与提高有着卓越的贡献。著名戏曲艺术家墨遗萍老师写的对联:“宋泽州孔三传首创诸宫调八百年遗风未坠,清黎城老四虎提炼落子腔九十年遗韵翻新。”就是对王四虎之功绩的高度赞扬。
三、王淼荣传承谱系
王淼荣(1908——1978),黎城人,上党落子著名生角。名扬平阳、上党、河北的涉县等地,是上党落子中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艺术能手,为上党落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淼荣1908年出生于黎城县坑东村的一个贫农家里,三岁时,随母寄居城内池口、小南街等地。幼年在城内西庙小学读书,早晚拾煤渣,假期提篮小卖,勉强受到初级教育。他在八、九岁时就表现的心灵手巧,会画个人人马马、花花草草,酷爱戏剧,逢班演出,常常爬于台侧,聚精会神地观看表演,并能学唱几段台词。
四、赵远志传承谱系
赵远志(软枝)(1915——1989年),中共党员,上党落子著名大净演员。系黎城县李庄乡南村人。1915年9月5日,赵远志出生在南村的一个普通的贫民家里。贫困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抹不掉的痛苦记忆。童年的赵远志就干开了与大人一般的体力劳动。刚满15岁他便给有钱人家当长工,整天拼死干活,仍得不到主人的满意。一年后,狠心的主人找借口把“能吃不能干活”的少年赵远志解雇回家。1931年冬,南桥沟杨成群组建的《三胜班》招收学员,不爱唱戏的赵远志毅然赶到南桥沟与师傅杨成群签订了不平等的“拜师合同”。从此,赵远志走上了优伶生涯。
五、何成科传承谱系
何成科,黎城县南堡村人,科班出身,1956年参加黎风剧团,主攻大净。他天赋好、艺兼文武、尤以唱功较长。他的嗓音激越、刚劲、雄伟洪亮,高、中、低音都好,可以说是高可遇去、中如松涛、低似洪钟。他外表粗壮做戏细致,识字不多却爱钻研戏理。多年来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很受观众欢迎。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6-26· 【卓然原创】今天又是好
- 06-26· 越堕落越想飞
- 06-26· 家乐饮水机消毒液
- 06-18· [转载]玉兰之爱
- 06-18· 洛克王国逍遥呱呱怎么学
- 06-18· 2011.5.11
- 06-18· 本人想买个洛克王国少林
- 06-18· 选择隆力奇财富互联网
- 06-18· 新朋友必读 如何下载注册
- 06-18· 41 16个半月爱说话的呱呱叫
- 06-16· 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名
- 06-13· 亲朋好友来家乐
- 06-13· 家乐
- 06-13· 去家乐
- 06-13· 大家一起同家乐寻找
- 06-13· 小姨和家乐
- 06-13· 想家乐!
- 06-13· 农家乐、稻香村和汤家乐
- 06-13· 去家樂褔
- 06-13· 麻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