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后危机时代区域经济合作新动向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3 03:20 浏览 N 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不仅关乎欧洲本身,也将引起世界其他地区的关注。特别对东亚而言,在区域合作上刚刚取得一些成绩。如何依托现实,稳步推进本地区合作,就目前而言,应将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区域最终消费市场建设,这是东亚区域合作的基础;其二,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化,这是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保障。
⊙李建军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无疑给刚刚走出危机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风险,国际贸易、全球银行业以及全球资本流动都可能面临新的冲击。不仅如此,有评论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似乎将演变成区域一体化的危机。
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马丁·费尔德斯坦等经济学家均认为欧元区有可能崩溃。甚至德国领导人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初也曾提出过把希腊逐出欧元区的设想。
然而,回顾历史,二战后,从最早的煤钢联营到欧共体和欧洲货币体系,再到欧洲统一大市场和单一货币正式推出,以德、法为首的欧洲已成为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因此,债务危机后欧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不仅关乎欧洲本身,也必将引起有区域合作愿望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关注,特别是对在区域合作上刚取得些成绩的东亚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债务危机无法否定欧洲区域合作
我们认为,尽管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今天仍存在不少问题。但仅凭其内部的局部性危机就否定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前景,并不足取。
第一,危机是欧洲合作中的常态。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其中20世纪60、70年代也因内部矛盾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止步不前;1992年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一体化以及几年前《欧洲宪法条约》在多个国家被全民公决否决也都让欧洲的区域合作备受打击。
然而,这些都未能阻止欧洲国家朝着一体化方向迈进。甚至可以说,欧洲经济一体化就是在这样的自我纠错和不断扬弃中取得突破的。比如,当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消亡后,欧洲创造出了“蛇形浮动”,为其后欧洲货币体系和欧元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宪法条约》遭否决后的两年,欧洲又推出了《里斯本条约》,并最终获得通过。
第二,退出合作成本巨大。有缺陷的区域一体化机制可能带来内生性冲突,但它对于防范和抵御危机的保障作用也不可忽视。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1994年墨西哥发生了债务危机,在美国斥资500亿美元的全力救援下,危机很快得以化解。对一体化程度更深的欧洲各国来说,区域合作在防范危机上可能更加重要。
因为一旦合作倒退甚至崩溃,各国货币必然需要重新创造和估价,这不仅会带来巨大的转换成本,区域内的经贸关系也将倒退,而经济动荡必然引发资金的大规模外逃。由于欧元区各国经济因均不能与此脱钩,而陷入衰退。从政治成本上来看,一旦成员国退出欧元区,其在欧盟和欧洲的政治公信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第三,区域合作根基依然牢固。欧元区何去何从,关键仍在于核心国家的态度。以德国为例,自欧元诞生以来,德国的全球贸易顺差由1999年的720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700亿美元,其中来自欧盟的贸易顺差则由1999年的600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1700亿美元,这说明德国全球贸易顺差大约三分之二来自欧盟内部,而德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增加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一体化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下降与贸易壁垒的取消。
欧元崩溃将会极大损害德国的自身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德国和法国借助欧元区和欧盟,提高了其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它们是欧元区的最大受益者,这决定了它们将会继续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债务危机带给区域合作的反思
正如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诸多分析和评论所谈到的,欧元区的制度缺陷是危机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比如说,欧洲是区域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合作体,但是却不是政治联盟。鉴于区域内国家在政治上缺乏相互支持,一旦受到冲击,各主权国家的利益泾渭分明,欧洲中央银行形同虚设,无能为力;又如,欧元区虽建立了中央银行和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但没有建立欧洲财政部,各成员国对财政纪律的滥用,导致了债台高筑,等等。
尽管这些问题客观存在,但其仍仅对欧洲这样已经实现了高层次区域合作的地区具有现实价值。对世界其他区域而言,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而言,我们所需关注的还仅仅是如何推动、深化合作的问题。如果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五种形态的话,那么欧元区已经走到了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金字塔顶端,而我们还处于自由贸易区的初级阶段。
然而,通过对债务危机的反思,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仍值得关注,一些教训仍值得汲取:
第一,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欧洲区域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历时40年,欧共体成员国才从6国扩大为12国。但前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国家为在政治上找到依托,在经济上获得更多实惠;德国和法国等西欧大国也希望通过扩大区域合作增进区域经贸发展,特别是提高欧洲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欧盟成员不断扩充,到2004年扩大为25国,到2007年又增加到27个。
随着欧盟成员国增加,欧洲内部市场扩大,大国之间、大小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也随之增多,欧盟做出统一决策的难度也不断增大。特别是一些像希腊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为加入欧元区甚至在财政问题上隐瞒真相,而在加入区域联盟后,又由于竞争力不足,最终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引发了危机。
第二,危机之中,各国更需合作。针对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次出手,不断提高救助方案的规模,以期打压投机,恢复市场信心。针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不断下调希腊以及部分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信用等级的举动,欧洲央行宣布,在信贷抵押方面暂时取消对这些国家主权债务信用等级的要求。
与此同时,在二级市场大量购进这些国家的国债,以期平稳市场。此外,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意大利、丹麦、德国等国也达成共识,纷纷开源节流,提高税收,削减财政开支,调整预算结构,以保证财政预算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在采取了这些应急措施之余,欧盟也展开了一场加强欧洲经济治理的风暴。2010年6月17日,欧盟召开夏季首脑会议,对欧洲经济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了方向性的一致。治理的重点是强化《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作用,加强对成员国预算体制的管理和协调,同时也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监控。
这说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应该加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复苏,实现各国共赢。
东亚区域合作的几个着眼点
目前,东亚在贸易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中、日、韩与东盟10国的3个自由贸易协定(FTA)都已陆续启动。但总体上看,实质性进展并不大。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尽管债务危机重创了欧洲经济,但是并没有动摇其区域合作的基础,区域合作仍应是未来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欧洲债务危机也告诉我们,区域合作应依托现实,稳步推进。基于此,东亚区域合作应将重点主要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区域最终消费市场建设是合作的基础
一直以来,东亚各国就以重外需、轻内需,重生产、轻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著称。尽管这一模式帮助东亚各国实现了经济起飞,但也让其对欧美市场产生了严重依赖。
目前,东亚作为最终消费市场吸纳本区域内产品的比重为29%,本地区最发达的经济体日本,吸纳东亚区域内最终消费品的比重仅为8.5%,欧美依然是东亚地区最终消费品最大的市场,二者加总占到近50%。全球危机爆发以后,尽管东亚各国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不大,但是东亚地区的实体经济却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这说明东亚各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仍然很大,没有实现经济的自立。
现在,东亚区域的贸易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由于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欧美各国政府已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这预示着,过度依赖欧美市场的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因此,东亚各国不仅要思考如何填补欧美市场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亚洲地区建立起最终消费品市场,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落实现有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全面推进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建立起互相依存的贸易联盟,利用这次危机的契机,实现区域经济的自立。
第二,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化是重要保障
区域金融合作将推进东亚各国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建设,从而有助于区域内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东亚金融合作的着力点应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构建各国间清算支付体系。推动东亚金融合作需要以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基础和前提,建立清算支付体系既是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经济合作的基础。现代化的支付结算体系能保证各国间顺利实现贸易的非美元结算,为扩大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规模提供便捷的服务。
其次,加强各国汇率政策的协调。在贸易交易、实物交易、金融交易频繁的地区,汇率稳定是维持实物交易很必要的条件。鉴于东亚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现在仍缺乏统一货币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因此加强汇率政策上的合作将有助于各国间汇率的稳定,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贸易的开展,也能够增加区域内贸易、投资计价结算货币的多样性,有利于逐渐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最后,加强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的合作,构筑新的治理平台。随着未来各国经济实力更加接近,全球金融的发展将不再只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为适应这一新局面,世界各国应以多边协调为基础共商全球金融大局、一同做出稳定全球金融格局的决策,并以强力、公正的协调与监督机构具体实施。由此,东亚各国不仅需要积极参与IMF和世界银行等现有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而应在G20这样新的全球治理平台中精诚合作,确保全球治理结构的公平、有效,为区域合作创造理想的外部环境。
日本应与中国携手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东亚区域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存在较大差异,仅以人均GDP为例,东亚各国人均GDP相差在100倍以上,大大高于欧盟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30倍。复杂的政经现状,需要区域大国间的合作。作为东亚的两个大国,中日两国若能紧密携手与协调,必将有力地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圈的顺利形成。在这一方面,日本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两国间的合作,消除两国间不必要的摩擦。
多年来,多边主义一直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石。政治上,日本重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舞台;经济上重视关贸总协定及其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不愿参与地区优惠协定。不过,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了实施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步伐,不仅欧美纷纷建立区域经济组织,而且在东亚地区,中国和东盟也率先开展了经济合作。为此,自新世纪以来,日本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和新加坡等11个国家先后签订了双边经贸协定。
然而,日本推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由于担心中国在东亚地区内影响力上升,却始终没有在中日之间的合作上做出实质性的安排,甚至还通过扩大双边合作范围,如通过加强和印、澳、新的合作遏制中国的影响力。然而经济现实却表明,中国不仅已经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全球危机后,中国庞大的市场极大弥补了美国市场低迷对日本经济的冲击。
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日本对中国一直保持了贸易顺差,累计金额达到46.7亿美元。可见,日本在和中国合作的过程中既想为国内优势产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依赖中国市场,重视经济利益;又企图遏制中国影响的不断扩大、试图掌握东亚的主导权,不想放弃政治利益。如果日本继续坚持这一战略,那么不仅明显缺乏合理性和逻辑性,在实施上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且最终将不利于东亚的区域合作。
日本须面对现实做出正确的选择, 理性看待中国的崛起,认识到与中国建立紧密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主动地从战略角度去构建新型的中日关系,和中国携手推进东亚的区域合作。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6-08· 沭阳康顺磁性器材有限公
- 06-04· 中秋礼品就送大闸蟹礼券
- 05-26· 胡俐伶和胡泽霖是亲姐弟
- 05-26· 越野豹队开始进行2011年度
- 05-26· 2011.4.20期中考试成绩
- 05-26· 阳澄湖大闸蟹 首选十月旺
- 05-25·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 05-25· 豆庄村时代
- 05-25· 中国营销学院-翁晓康老师
- 05-25· 宜良县汇东园小区供水、
- 05-25· [转载]报道1:第五届浙江省
- 05-22· 广广在广东~~
- 05-22· 广广,你错了
- 05-21· 新成语【正龙拍虎】的解
- 05-21· 9日收盘分析:A股反弹是实
- 05-20· 河北石家庄超频三 红海豪
- 05-20· 讨论:道、法、术、器在
- 05-20· “晓康歌谣”--周晓康博士
- 05-20· 找区别
- 05-20· 柳晓康 艺术家简介 及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