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吉祥经》( MaGgala Sutta)--(上)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4 07:22 浏览 N 次 《佛说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求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治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磐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
《吉祥经》重点是讲在我们现世的人生怎样获得幸福和吉祥,吉祥也就是幸福的另外一种说法。现在学术界认为佛教传播到中国汉地始于西汉末年,从那时起直到元朝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佛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汉地,最集中的时间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宋朝也有,宋以后比如说元朝有一些佛经则是从藏地译过来的,所以传播最集中的时间还是在隋唐到宋这一段。中国古代的祖师对这么多浩瀚的佛经其研究、学习、阐述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所有传播到汉地的佛经都给予了同样的重视。这是因为当佛教传过来的时候我们汉地已是一个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很深厚的哲学基础、很发达的哲学思维的国家。佛经传入汉地且在中国兴旺发达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从此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众所周知,在那以前中国儒家的思想已经比较完备了,此外还有道家的学说,所以中国祖师对佛经的研究阐述就形成了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人天乘这一部分佛法没有特别地加以阐述,相反倒比较侧重佛法出世间的这一面。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已经有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基础,而儒家道家的思想可以说就是人天乘这个层面的法。佛法本来有五乘,五乘共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里人天乘已经比较完善和完备,所以佛经里释迦牟尼佛关于人天乘的教法在汉地就没有特别地受到重视。我们看中国古代祖师们研究、讲述的佛经,关于人天乘的这部分讲得就不多。现在我们要学的《吉祥经》,其思想内容主要就是侧重在人天乘,当然后面也讲到出离讲到涅槃和八风不动心,但它的侧重点是在人天乘。要以今天的时代来看,人天乘的这一部分法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我们佛教徒重视和学习,并在生活里实践的。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佛教有误会,一提及佛教说到佛法,他们很容易想起出家啊避世啊,容易把佛法更多地定位在出世这个层面上。实际上佛法是很完整的,从做人、现世的幸福、人生的建设,到升天、出离、解脱,再到大乘菩萨行和无上佛道,它都很完备,一个也不缺。事实上出世法和大乘法也是建立在人天法的基础之上的,单以每一个修行的人来说,没有人天法的基础就是说做人的基础没打好,要修出世间法就会很难,有时候甚至还会有诸多的障碍。我们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难多半就是来自于这些方面,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重视佛经里侧重人天乘法的这些经,它们有很多,我们老和尚几年前曾编过一本书叫《在家教徒必读经典》,这本《在家教徒必读经典》最早就是侧重于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如《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两三年前又出了《在家教徒必读经典》的第二册,这第二本主要的经典一个是面向在家居士,另外中间很多的经则是侧重在人天善法,侧重在我们怎样建设我们的人生、现世的生活,以及怎样先做好一个人和如何在生活里尽职尽责,把生活里的责任和义务完成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吉祥经》是在民国年间翻译的,作者叫李荣熙,他现在已经去世了,生前曾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他过去呢也是出家人,他就是李荣熙居士啊。你们有的可能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学那个心中心密法,心中心密法前不久去世的那一位老师叫李中鼎,人们叫他元音老人。李中鼎的师父叫王香鹿,好像是天津人,王香鹿的师父就是这个心中心密法的开创人,他出家的法号叫大愚,人们叫他大愚禅师,大愚祖师就是李荣熙居士的父亲,李荣熙居士则是大愚法师在俗的时候的儿子。李居士在他父亲出家以后也出家了,他也曾经是我们中国近代第一批到斯里兰卡留学的。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出家人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个传统其实在解放前就开始了,解放前太虚大师最早组织了五个比丘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中间就有李居士!当然后来因为社会变动他示现在家相,可是他还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他是一个学问很好、佛学造诣很深、信仰很坚定的一个大居士。这个《吉祥经》就是他从南传巴利文藏经里翻译出来的。这一部经好像在汉地的藏经里没有,汉地藏经里叫《吉祥经》的内容跟这部经不一样,就是通常我们称为《天地八阳神咒经》的,这部经有时也被叫作《吉祥经》,它翻译于宋朝,是讲关于念佛的。这是关于经的译者的简介。
这部经的题目很简单,不用讲太多,吉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祈求和希望的,不仅是佛教徒,也可以说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即该怎样生活在吉祥和幸福中。古代印度很多人探索和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的幸福之路究竟在哪里?古印度在佛陀时代哲学和各种宗教都很发达,在社会上和深山老林里修行的人很多,佛经里常讲九十六种外道,其实还不止这九十六种,在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流派也很多。这些宗教和哲学流派关于人生的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得最幸福最吉祥答案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不一样,落实到修行上方法自然也不一样。有的对人生持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有的则对人生持常见,认为狗永远是狗、贵族永远是贵族、贱民永远是贱民。在修行上,有的流派坚持苦行,认为通过折磨自己的身体能够获得幸福和人生的解脱;有的呢则坚持人生应该及时行乐应该放纵欲望。应该说现代人关于人生的很多看法、观点和倾向在古代印度的这些宗教流派、哲学流派里都涉及到了。
释迦牟尼佛关于人生问题的回答,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他是中道。释迦牟尼佛的回答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命运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打开我们人生幸福宝库的钥匙就在我们手上。通常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话很简单,但是它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生的善恶和善恶报应是由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造就,自己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不是来自于某一个神灵、一个主宰的神或者天上的上帝,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于我们怎样付出和现在怎样做。因此我们在学这个经文的时候,就要学习和体会释迦牟尼佛教导给我们的人生观是什么?怎样才算吉祥?不是说要我们在家里挂上某一个神秘的符或者有一个秘密的咒语教给我们,我们昼夜六时就吉祥了。而是关键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怎么寻求正确的信仰以及如何实践这个信仰。这是我们在进入经文以前,简单讲的。
下面我们看经文。“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的开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去世以前,他的弟子阿难尊者请问释迦牟尼佛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问以后佛经怎么开头?释迦牟尼佛说“如是我闻”,这是佛经开头都有的,通俗地讲就是表信,说下面的内容、下面的经文、下面的教导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我就是这样听到的。因为佛经的结集是很多阿罗汉在一起,由阿难尊者诵出来,大家一致通过,表示确实是这样佛陀确实这样讲过,你听到我们也听到了,没有错,所以“如是我闻”是表信。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陀园给孤独精舍”,舍卫国是佛陀时代中印度的一个王国,释迦牟尼佛很多佛经都是在这个国家讲的。在这个国家里释迦牟尼佛有一个精舍,精舍也就是寺院吧。但这个精舍跟现在的精舍不一样,现在说的精舍是指一些出家人自己弄个小庙或者在城里弄两间屋子,所谓精舍就是僧团居住的地方。“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有时候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看到它被翻译成“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是一个浓缩的翻译,展开就是祇陀园给孤独精舍。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说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很多人跟随他出家,僧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需要地方住,舍卫国里有个非常有钱的老板叫给孤独长者,我们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这个人乐善好施、家里富有而且喜欢做慈善,所以就被尊为孤独长者。舍卫国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有个很漂亮的花园。给孤独长者看见释迦牟尼佛每天带着很多师父传道讲法没地方住,就发心给释迦牟尼佛找个好地方作精舍,也就是寺院吧。他通过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就是祇陀园。祇陀太子也很喜欢他自己这个花园哪,所以当给孤独长者提出想把这个花园买下来送给释迦牟尼佛时他就不愿意,祇陀太子那时候还没有信仰佛教呢,所以很贪着他这个花园,但是他也好像不好直接拒绝,因为给孤独长者在他们国家也是很有名望的和影响的,于是祇陀太子就说啦,他说我这个花园你要买可以,但你得用黄金把这个花园的地都铺满,如此这个花园我才卖给你。祇陀太子以为他这样讲给孤独长者就会畏难而退会放弃的,没想到给孤独长者却说好,且马上就招呼人往这个花园里拉黄金。当给孤独长者用黄金把花园铺满后,祇陀太子被他的诚心感动了,他说地啊算归你了,但那树还没有铺满黄金哪,所以树呢就算我的,算我的名义供养给佛陀的。于是人们就把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合起来用以称呼释迦牟尼佛的这个精舍,叫“祇树给孤独园”,意思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地。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住,“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一般其他的佛经前有一个六成就,也就是说佛陀在讲法以前要有时间、地点、听众和讲法的人,这个经呢有点特别,就是佛陀在夜深的时候,给一个天神讲的,天神有时候叫天人或者天众。根据《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一天是很辛苦的。在印度白天晚上一共是六时,我们常说昼夜六时恒吉祥,白天分初日、中日、后日,晚上则是初夜、中夜、后夜,这个时间概念相当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这是白天,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是黑夜,夜三时,昼三时。戒律里面讲到比丘的生活是初夜、后夜精进行道,中夜可以休息,要按这个指标来说,实际上就是休息四个小时,相当于晚上六点以后的八点到十二点。释迦牟尼佛他这一天特别辛苦啊,白天不用讲,白天他要游行教化和指导僧团,要跟各种各样的人讲法回答他们的疑难问题,我们在佛经里看到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人可谓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上起国王贵族,下到当时印度社会底层的贱民,此外还有良民百姓、商人、强盗、妓女、流浪汉等等。那么到晚上呢佛陀休息的时间就非常短,大概只两个小时吧,还要跟天人讲法,——佛陀白天是教导人类,晚上则是教导天众。在近代的泰国有一个高僧叫阿加曼,据说他已证得了阿罗汉果,他大概是在五十年代初去世的。阿加曼有个传记叫《阿加曼尊者传》,在这本书里他也讲到一些关于天众的规律,当然因为他是一个圣者嘛。像释迦牟尼佛或者阿罗汉这样的圣贤,有缘的天众都会来亲近和请教的,他们来亲近佛陀和圣者的时间一般是在晚上。为什么在晚上呢?因为夜静更深的时候人们都休息了,另外就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停下来了,人类的活动当然有好的活动也有很多乌七八糟的活动,所以晚上这一安静啊,我们这个地球就显得比白天要清净一些,《阿加曼尊者传》里也提到尊者曾跟那些天众有过对话,那些天众也讲到半夜是最安静的时候。当然,现代社会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的晚上有时甚至比白天还要乌七八糟。所以我们这个地球在天人的眼里就像个垃圾堆一样是非常肮脏的,我们地球上众生所贪着的食物、生活方式等在天人的境界来看也是非常丑恶的。释迦牟尼佛给天众讲法,在佛经里有很多次,不仅是这一次,而且往往是在半夜。
这天晚上到祇陀园来的这一位天神啊,“殊胜光明,遍照园中”。《阿加曼尊者传》里讲到,那些天众非常讲礼貌,那个行为举止啊非常优雅,他们进出的时候都是排着队井井有条的,他们在听法以后或者见到他们欢喜的人喜欢赞叹:“善哉”!巴利语、梵语是“sado”,你们要是听过南传佛教的师父念经就知道,念完了他都念“sado”,“sado”就是“善哉”。“恭敬礼拜,站立一旁”,这就是这一位天神的教养。
那么大家要问,这一位天神是天上哪一层天的神呢?经文上虽没有讲,但我猜想他应该是属于欲界天的天神。下面我简单地把佛教关于天的一些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前面我们也讲到佛陀有五乘共法,其中有天乘法。天乘法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我们按天乘法去修行,就能够升到天的境界里。佛教里讲的天的境界分三层,第一,欲界天;第二,色界天;第三,无色界天。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众,从他们修行的因来说各有自己的因。欲界天的因是五戒十善,如果我们严持五戒、修行十善法圆满,我们就能够升到欲界天。那么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呢?除了修五戒十善外还要有相应的禅定,当然这个禅定是要稳定的。色界天的禅定就是我们说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五戒十善的功德再加以相应的禅定功德,就能升到色界相应的天的境界。无色界的禅定叫四空定,四空定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空定有四空定的功德,加上五戒十善的功德,就能升到无色界天的境界。欲界天一共有六重,其中有两重天不在天上而是在地上“地居天”,佛教讲一个小世界中心有一个须弥山,须弥山有日月围绕,欲界天最低的两重天中的第一层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就是四大天王居住的,第二层就是忉利天,这两重天在须弥山的山腰和山顶,故称作地居天。忉利天又叫帝释天,以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玉皇大帝大概相当于这个忉利天,玉皇大帝在佛经里有时候翻译成帝释天,有时候则用它的发音来翻译“释提怀因”,“释提怀因”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帝释天王。在忉利天之上是夜摩天,夜摩天之上是兜率天,兜率天之上是化乐天,化乐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六天。顾名思义,欲界天的天众还有淫欲,所以叫欲界。他们虽有淫欲但淫欲的方式不一样,四天王天以及忉利天的天众和人类一样是以肉体的接触淫欲;夜摩天呢是两手互执,就是男女两手抓的;兜率天的天众淫欲的方式则是忆念,就是互相想念啊,在人里面叫单相思;化乐天的天众淫欲的方式是互相看,当然不是一般的看,“熟视”;他化自在天的天众淫欲的方式是交谈,就是在一起说话。这些是欲界天天众淫欲的方式,另外他们的寿命、身体、享受饮食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总而言之,这些天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比人类殊胜的简直太多了。比如说他们的身体吧,按照佛经里讲的,忉利天天众的身体可能相当于我们一幢三十层的大楼那么高,而且越往上身体就越大寿命就越长,受用饮食的方式呢也就越殊胜。色界天分四重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这与天众他们的禅定功德是相应的。初禅天有三重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有三重即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天有三重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多一点有八重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色究竟天是色界天的最高处,在佛经里有时不翻而是译“阿加利扎天”,又叫无顶天,是色界最高的。在色界天之上是无色界天,从低到高依次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色界天天众的淫欲不现前。无色界天的天众,通俗地说,只是一种思想的存在,纯精神的存在。
佛经里介绍,天上的天人寿命很长福报很大,想什么有什么,想到哪里去就能到哪里去,飞行自在,具有我们人类所不具备的很多神通,特异功能。但是他们的福报是有限量的,当福报享尽的时候天人也会堕落或者在天的境界里面往下堕,或者由天道直接堕到畜生道、饿鬼道甚至地狱道。这取决于他现行的业,他天的福报享尽了后哪一个业现行。如果是极重的恶业现行,他就会堕落到人道或者在天道里从色界到欲界,从无色界到色界,从无色界到欲界,这都有可能。天人在要堕落以前都有预感或者预兆,这个“天人五衰”,即五种衰相现前。我们人在临死以前也有衰相的,但天人更为敏感。为什么敏感呢?因为天人福报大报身殊胜啊,所以当这个殊胜的报身要失去的时候,在他们来说是件大事,大事件啊。“天人五衰”有下面五种:第一,“衣服垢秽”。色界无色界的天众当然不需要衣服了,而欲界天的天众要堕落的时候,他们的天衣就会突然显出不干净显出脏东西来,应该说他们不会洗衣服吧,平时是不需要洗衣机的,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因为业报所感啊,他们的福报要享尽的时候天衣就现出垢秽来;第二个“头上花萎”。天众都戴帽子的,平日我们看到的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戴的那个冠叫宝冠,天冠类似于宝冠,只不过是用种种的璎络和鲜花所装饰。天冠上的花是不需要更换的且为福力支撑一直盛开着,但是当天人的福报要享尽的时候,天冠上的花啊就显得衰落和枯萎了;第三个衰相叫“腋下汗流”,天众的身体都很干净的,很香洁。当他要衰落的时候,打比方说吧,相当于人有狐臭一样,你能闻出他的狐臭来了,腋下汗流嘛,腋下一流汗就会有臭的气味;第四个,“身体臭秽”。因为衣服垢秽和腋下汗流,所以身体自然也不像以前那么光亮、清洁、香气四溢,天众要堕落的时候啊身体就会有臭气出来;第五个衰相叫“不乐本座”,天众都有自己的宝座,特别是那些天王宝座都很高广和殊胜,要是有福德因缘,这些天众都很乐意把自己的宝座拿去供养佛,而平时他们则是安住在本座上的,只有当要衰的时候他们才坐卧不安,经常地离开他们的宝座。这就是天人的五衰相,我们了解天人五衰有一个意义就是大家可以对比观照一下我们自己,这是我学佛学知识的一个方式:反观一下我们自身,虽然我们不是天,但我们同样也要避免这五种情况在我们身上发生,因为作为人有这五种情况也是一种衰相啊。比如“衣服垢秽”,很多天不洗衣服,很脏很油腻;再一个,咱们头上虽然没有花但蓬头垢面的,特别是女居士,不洗脸不梳头也是一种衰相啊;再看“腋下汗流,身体臭秽”,就是说长时间不洗澡,不讲卫生;第五个呢我想就是指不安本位,该坐的时候坐不住该睡的时候睡不着,在自己家里呆不住,老想到外面去东游西逛,这也是一种衰相。那么这些衰相的反面是什么呢?应该是安详,安心于你的本位,这就是圣相,不是衰相了。我们要引以为戒,以天人的五衰相为戒啊。
关于天众的基本常识刚才给大家介绍了一下,现在我们再回到《吉祥经》上面。释迦牟尼佛是天人师,当他在娑婆世界应化的时候,不仅人类众生得益,天道众生同样也得益,于是那些跟释迦牟尼佛有缘的天众啊就在夜深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法。由此看来,这个来请法的天众是一个很有福报的天众哪。一般说,升到天道是不太有机会听闻到佛法的,因为第一很难遇到佛出世,第二天众容易耽着天乐。“富贵学道难”啊。
“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天众有一个特点是喜欢说偈子,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喜欢以音乐的腔调诗歌的语言赞叹对方。“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这一位天神不仅代表天众而且也代表人众来问,他说众天神和人道的众生都渴望得到利益,都在思索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怎样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给人生带来幸福和吉祥。“世尊如是答言”,释迦牟尼佛回答说。为什么叫世尊呢?世出世间最尊最上,这是佛陀的另外一个尊号。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讲的是关于交朋友、选择朋友。佛教有句话叫“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一个人的一生构成他人生、命运的要素,无外乎是三个方面,第一是身体的素质、形貌,包括身体内在的气血能量运行的方式、质量;第二个就是精神方面,这是指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心量大小、思维方式、感情表达的方式;第三个就是缘,第一个是身体,可以叫“器”,第二个精神方面可以叫“识”,第三个呢叫“缘”,就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跟大自然、社会和其他人的关系,缘就是关系、缘分。这三个方面差不多概括了一个人人生的主要内涵,它们是互相补充的,其中缘很重要。缘有很多,比如我们生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我们的家庭出身,这都是我们的缘。还有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的亲戚朋友叫人缘,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这是地缘,在家的人找对象叫姻缘。人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命运,人缘里很大一部分是朋友。这个偈子教导们不要跟愚痴的人接近,要跟有智慧和有道德的人接近。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蓬是一种容易弯的植物,麻则是直的,它生在麻中间,不用手扶也能长得很直。我们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际关系无形之中会影响我们:与愚痴的人亲近,我们会染上愚痴的习气;与有智慧的人亲近,我们的智慧会增长;与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德行会增长。人跟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们注意体会,心态是会互相影响的,我们跟一个暴怒的人和跟一个安详的人在一起心里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跟一个很恐惧的人在一起呢心里自然也会感到恐惧。所以人跟人之间心态是互相辐射的,这个我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得到。
为什么我们要经常到寺院来亲近三宝、亲近师父呢?因为即使不跟师父讲话,我们也能够直接从他那里感受到他心态的辐射。第二点是除了心态辐射之外人的气质也会互相感染,特别是讲话,在言谈之间这个气已经交换了,所谓“同呼吸共患难”,中国语言里很多话沉淀了这样的道理。同呼吸,在一个空间一个小的范围内互相交谈,气交换了;那么气质呢?众所周知,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愚痴的人有愚痴人的气息,我想那种气质是不是可以说很浊或者很粗啊——当然我们多多少少都很愚痴,不过愚痴有深浅,我想特别愚痴的人的气质是不是可以说更沉闷或者昏昧啊,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描述啊。当然有智慧的人呢你跟他在一起会觉得他的气很轻很亮很光明很清洁,那么这种气质互相之间也是会影响的。当然,除了心态和气质之外人的行为方式也是会互相影响的,我们亲近什么样的人,互相之间也都会感染上那种行为方式。因此在人生的缘的这一部分,我们一定要注意取舍和选择,这个选择是要自己用心去观照,亲近善友和有智者有德者,然后远离愚痴的人,这样我们就能有好的人缘。有好的人缘我们的智慧就能增长,做事就能够成就。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里面,关于择友和交朋友,佛陀有很多详细的教导,有一部经叫《佛说孛经》,这部经里佛陀以比喻的方式概括了四种朋友,第一种朋友叫“花友”,就是你很富贵的时候跟你特别亲近,你很倒霉的时候就离你而去了,他把我们当花,当我们还盛开的时候就供在这上面,花凋谢了就扔掉了,这个叫花友,见富贵就亲近见贫贱就抛弃。不是说这个朋友像花,而是这个朋友以对花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第二种朋友叫“秤友”,称就是街上买东西要称重量用的秤,是过去那种杆秤,有秤砣在上面移动。秤友和花友倒有点接近,不过他是更注重财物,喜欢占小便宜,对财物很在意,我们给他的多就对我们很恭敬,把头低下来,我们要是给他的少或者不给,他就轻慢我们。一般我们说轻慢之相是昂首,下巴往上扬着,这种轻慢之相就像秤一样。第三种朋友叫“山友”,高山的山,这种朋友非常好,他富贵了也能够使他的朋友跟着沾光,他有财富也能跟他的朋友共同分享,像高山一样。山很高,即使有一棵树不太高,但这棵树长在山上便也显得高,所以高山啊能够使山上的草木都显得高大,这就是山友。第四种叫“地友”,这种朋友像大地一样总是不变心不离开我们,即使我们离开他了他也会在那里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他不恭敬说不礼貌的话,他也接受就象大地一样,你看我们有时候在地上扔一些垃圾,但大地啊从来不抱怨一概接收,我们在地上挖一个坑拉一车土,大地也从不说什么而是默默忍受,挖一块就挖一块吧。所以这种朋友有大地的恩德,他始终养护我们,不管我们对他是厚还是薄,我想这种朋友应该说是最好的朋友。菩萨就是这种朋友,像大地一样,对所有的众生有平等心。这是佛陀在《孛经》里讲到的四种朋友,“花友”,“秤友,“山友”,“地友”。我们都要作地友,最起码也要作山友。
另外在《善生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又开示我们说,如果我们亲近了不好的朋友会有六个方面的过失。第一种不好的朋友跟我们在一起总是假话多真话少,就是“方便生欺”,他老是用各种善巧方便欺骗我们。第二种不好的朋友总是喜欢搞阴谋诡计,他要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总是偷偷的压低声音说“过来,跟你讲,来呀”!他好像总是见不得人,喜欢在角落里谋划事情,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小心一点。一个好朋友应该是个君子,坦荡无欺的,没有什么要偷偷摸摸的。第三个呢就是“诱他家人”,这个不好的朋友不仅会影响我们,而且也会观察我们家里的人,从我们家里的亲戚里面找到突破口,找到那个薄弱环节。想办法去投谋各种便宜。第四个,这个不好的朋友总是喜欢诱导我们去图谋别人的财物,有时候他想占别人的便宜和财物,他自己不说而是诱导我们去做。还有的时候呢他想犯那个规矩,他就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先把我们也拉下水。这个恶友啊也有一种智慧,但那是一种恶智,他没有善。第五是“财利自向”,在我们跟恶友打交道的时候,遇到利益他总是会把多的那一部分扒到自己的那边,比如偷了希尔顿十条,他可能就说 “这一条给你吧,其余的九条我先放着,等你抽完了再说”——他总是用各种手段把财物和利益往自己这一边放。第六,“好发他过”,这个恶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发露我们的过错,他还很会控制我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过错,普通的人来说呢还多少都有一点不太愿意跟别人说的隐私。于是这个恶友在跟我们打交道的时候,就先想方设法把我们的隐私、缺点、过错了解了,然后呢你就跳不出他的手掌心了,你要跳他就说我去跟别人讲了。这都是释迦牟尼佛以他的智慧洞察的我们这个世间的各种朋友。
好朋友在佛法里面叫“善知识”,坏朋友叫“恶知识”。善知识在佛法里分三种,第一种叫“教授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指我们上学的时候教课的老师,我们学佛的时候教导我们的师父、法师以及比我们强的引导我们的人,这都叫教授善知识。这种善知识特别难得,对于学佛和修行特别重要。在教授善知识这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有好的缘,修行上呢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我们从佛经里看到,释迦牟尼佛时代,很多人看到佛陀的时候就证道了开悟了,也有的在释迦牟尼佛座下剃度以后不久就开悟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非常殊胜的,也可以说是最殊胜的教授善知识。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大德中因为遇到好的教授善知识一言半句就悟去的有很多,像临济寺的临济禅师,他那一喝之下啊就有人开悟,那也是与这个善知识的功德分不开的。一般我们会想:怎么我就遇不到佛陀呢?其实我们能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也是与我们的福德因缘相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我们遇到的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最适合我们的善知识。从理论上说这也许不是最理想的,但却是最适合我们的,这就跟穿衣服一样,我们在商店里面看衣服,你们说哪一件衣服最漂亮啊?这个比喻或许有点不太恰当有一点不恭,但事实是衣服跟衣服在一起的确很难说哪件最漂亮,只有穿在我们身上得体的才是最漂亮的。善知识也是一样啊。当我们还是小学水平的时候,这个善知识正好能教小学生,所以正适合我们;等我们到了大学水平了,那时又会有别的善知识来教导我们了,所以这第一种叫教授善知识。第二种叫“同行善知识”,同行就是像我们大家这样,同修,一起修行一起拜忏,这叫同行。同行善知识也非常重要,互相提醒互相鼓励,在身边的同修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美德,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缺点和过错,所以身边的人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镜子。当然,如果身边有很多同修可以经常交流修行心得、互相启发和激励,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现在走的路不是一条没有人走的路,我们现在在修行的路上走也不是一个人而是有许多人同时都在走,我们遇到的困难别人也遇到过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有的好的经验别人也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种情况对我们初修的人是很要紧的啊。另外呢作为一个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身边有同行的人也能培养我们的很多美德,诸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包容他人,还能学会妥协学会让步,这只有在一个集体里面才有可能,如果是一个人呢就永远只是按个人的意志办并且不太容易发现自己的过错和缺点。同行善知识,有时候也是会变成教授善知识的,因为虽然是同修,但在某一个问题上他可能就是我们的老师,而在另外某个关键时候,他也会突然变成我们的老师令我们一下开悟,也都有可能的。禅宗里有个故事,唐朝的时候,中国北方最有影响的禅师是赵州禅师,中国南方最有影响的则是福建雪峰山的。这个雪峰义存禅师先是跟德山宣鉴学习而且深有体会,此外他也参访过洞山和很多其他的大德,但是雪峰义存禅师也知道自己的功夫还没有到最后,他的心还有一些不安,于是他就经常到外面去云游参方,和他一起云游参方的禅师叫岩头全豁,那个禅师后来住在湖北鄂州并在那里圆寂了。现在且说雪峰义存禅师跟着这个岩头全豁禅师在外面行脚——因为一起亲近过德山禅师他们可算师兄弟了,每走到一个地方在店铺住下的时候,那个岩头全豁禅师总是躺下就睡且常常是鼾声大作,既没有见他坐过禅也没有见他诵过经——实际上他已经大彻大悟了,但凡大彻大悟的人啊就比较放松,并不刻意地非要怎样怎样的。这个雪峰义存禅师呢那时还没有彻悟,心里还有一点不安,于是他就每天打坐啊参禅啊,这样一来每到一个店铺的时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是躺下就睡,一个则是在那儿正襟危坐苦修。有一天两人来到一个叫敖山的地方,在镇上的旅馆住下后,故态复萌又躺下就睡了,雪峰禅师则在那儿打坐,坐了一会就有一点生烦恼了,他把岩头全豁禅师叫醒说,哎呀,我这一生好倒霉啊碰到你这么个同修,一路上只知道睡觉!岩头全豁禅师就问了,你为什么每天打坐啊,坐什么啊?雪峰禅师回答,我这个心里还有问题,心里还没有搞定没有弄稳当。岩头禅师说,没关系,我来指点你。你以前是个什么境界啊?雪峰禅师就回答说,昔日在德山禅师那儿啊,禅师曾问了个问题,然后就给了一棒喝,他当时就觉得像桶底脱落一般。桶底脱落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没有亲身体验,我猜想应该象一个桶装了很多的东西,然后下面的底却突然掉了,那等于说那些重东西啊一下就卸下去了,身心得到了莫大的解脱和轻安。岩头禅师听后就说了一句话,他说,哎呀,我还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呢,要作祖师举扬禅宗的法是必须要所有的法都一一从你的心胸里流出去,铺天盖地的,那才对呢。他就说了这一句话,说你要继承宗门的法,举扬宗门的法,应该是一一从自己胸襟啊,心胸里面啊,流出去,铺天盖地才对。这一句话之下呢雪峰禅师就彻悟了(当然,这个彻悟与他以前的打坐是分不开的,你们不要认为不用打坐,恰恰因为打坐的积累才有了最后的一下彻悟啊),他非常高兴说,师兄,这回才真正是敖山悟道啊。所以同行的人在关键的时候可能会成为我们修行发生突破的老师,从这一点来说,身边的人都有可能担当这个角色,一个是看我们平日的积累,另外则看我们结的缘。我想岩头禅师让雪峰禅师彻悟的这一句话,必是以前很深厚的法缘的积累所致哪,它绝不是突然的。这是讲同行善知识的重要。
第三种善知识呢“外护善知识”。外护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修行总是需要一些人来护持的,所有出家人的外护就是各位居士。在座的各位居士,你们就是我们的外护善知识啊,你们护持寺院供养寺院,使我们有的吃有的穿有的住有了修行的保障。另外,我们有时候要闭关精进修行,闭关就要有人给送饭,现在我们寺院就有八个人闭关,六个人是长期两个人是短期,两个短期里面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居士,他们都是需要人来伺候的,因此这外护很重要啊。你们在家里修行也是需要外护的,例如我们学佛以后念经多打坐多了,家务活就干得少了,无形之中呢家里其他的人,你的老头老太太啊就要多干一点,他们多干一点对我们就是护持,就是我们的外护善知识来成就我们的道业的,所以外护善知识也很重要。这是讲关于交朋友的这一个偈子。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偈子。第一个偈子讲的是人缘。有时候我们说他的人缘好,老是遇到好人和好的老师,这叫人缘好。第二个偈子讲什么呢?讲地缘。“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的核心就是讲地,要择处即择地而居。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下名山僧占多”,意思是说天下风景好的地方——就是风水先生说的风水好的地方,都叫出家人住上啦,不是占上了啊。其实很多名山在一千多年以前都是荒草蔓延、人迹罕至和野兽出没的,后来因为有出家人去拓荒、修建和道德感召才慢慢发展起来了,例如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峨眉山就是由于我们出家人的人格力量才最后成为了名山啊。不是先有名山后有僧,而是先有僧后有名山哪。这些寺院、出家师父所在的地方,也就是通常说的道场,都是在名山风景好风水好的地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地理不是第一重要,但是好的地理环境对修道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湖北的黄梅四祖寺,三面群山环绕——后面枕着一座高山,左右两边也是山,正面的远处隐约的也有一座山;寺院的前面有山里的泉水流过去,而且是往右边流。我不懂,风水家说这个最好,往右边流最好啊。在寺院里面能清晰地听到前面的流水声,还有桥,空气当然也是好得没法说啦。四祖道信禅师在那儿住过的。中国禅宗的和尚,四祖以前是零星散落于各地的,没有自己集中的道场也没有自成家风的制度和体制,是四祖道信禅师最早聚集僧众,按禅僧的方式在一起修行。再如湖北当阳玉泉寺,玉泉寺后面的山叫覆船山,因为那个山的形状像一个扣过来的船,那种线条啊不是很陡峭的而是很缓和的,寺前面呢有水流过也是向右边流,那个地方树长得非常茂盛,环境啊也是好的没法说,周围还有湖,关公最早就在当阳玉泉寺显圣,成为佛教的伽蓝神。在历史上当阳玉泉寺出过很多的高僧,比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禅宗的南岳怀让都在那里出家,神秀国师也在那里住过二十年,后离开那里到长安接受武则天的供养。神秀的弟子普济、唐朝密宗的一行也在那里住过,还有唐朝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的师父弘景律师也在那里住过。总而言之,一千多年里那里出了一百多位第一流的高僧,这当然是与它的地理有关系的。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意思是说风水好风景好的地方是需要有德行的人住的,所谓福人居福地,有福德的人在有福的地方才可能住下来。前面我讲到居住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但是大家注意啊这种影响不是根本的,决定因素仍在人的德行,所以佛法的观点是中道,它不否定地缘、环境的因缘的作用,但是它也不无限地夸大环境的决定作用,佛教是既尊重地理环境的这些规律性也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是人的智慧、道德和精神。我记得曾听我们师父讲过,他自己过去在乡下劳动改造的时候,住的屋子啊在那个村子的头上,非常小而且周围的环境很差,这很差的意思就是按风水来看很差,当然我们师父他不太懂这些也不知道这些,但他在那儿住得挺安挺好的。后来有一天那一带的一个非常有名的风水先生到他住的这一带来看,看到这间屋子就跟周围的人说,住这儿的人肯定是要生重病的,肯定倒霉啊。当然啦那劳改本身也是倒霉,不过那个倒霉是一种时代性的啊,风水先生的意思是说人身上肯定有问题。别人听后就说没问题啊,他住那儿挺好的!风水先生不相信,因为按照他的风水学知识推断,那个地方是绝对有问题的,因此他就把我们师父找来,亲自到那儿去转,当他知道了原来是个和尚在那住时也就不说什么了。他在屋里转的时候在一个角上看见一本书,他问那是什么?我们师父拿下来说这是一个功课本,就是我们现在念经的功课本啊。那个风水先生听后说,哎呀,就是这个,这个好,这个厉害啊。你们看一个功课本就能把风水转过来,人的德行当然更能转了啊。所以说地理啊不是决定的,人的德行和风水的这种关系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
还有一个故事,在江西黎川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非常善良,特别是家里的老太太,做善事真是不遗余力,修桥补路啦,接济贫穷的人哪,做了大量的善事。话说有一天一个外地的风水先生给人看风水后风尘仆仆地赶路,正好从这家人的门口过,是个夏天啊,天气炎热的很。风水先生因为非常热而且渴就上前敲门,敲了好久出来一个男的,就是那家的年轻人,他问风水先生你有什么事啊?风水先生说,我从这里过路,非常渴,能不能给我倒一碗水喝呢?这个人说好,你在这等一下,然后就进到里面去倒水了。那个风水先生就在门口等啊等,等了很久还不见人出来,就有点来气了,心想:不就是讨碗水吗?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你们不知道在过去我们乡下啊,过路的人走累了讨碗水,没有哪家人不给的。我记得很清楚,小时侯有外地人从门前过,无论是做生意的还是做手艺的,我父母对人家都很客气,讨水喝的马上就舀给人家,在我们乡下这算是人之常情吧。话说风水先生等得都有点不耐烦了,刚才那个年轻人才端着一碗水慢吞吞地出来,风水先生接过水一看,上面还有糠呢。糠就是谷子脱粒以后的那个皮,麸皮。风水先生拿到这种水以后更来气了,因为有一层麸皮漂在水上面,他喝这个水呢就只能慢慢地喝,吹一口再喝一口,就这样把一碗水喝下去。喝完以后风水先生进到院里去还碗,还碗的时候他看见院子里放着一口棺材,一个非常慈祥的老太太在院里坐着。风水先生就问了,你们府上是不是新近有人故去啊?主人说正是啊。风水先生又问,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不赶紧下葬啊?主人说还没有找好坟地呢。那个风水先生一听马上心生歹念,他说我就是看风水的,我能给你们找一个好地方啊。主人一听千恩万谢,说求之不得啊。老太太的儿子就带着风水先生到他们家的地上去转悠,风水先生因心里已有个坏主意了就找了个绝户的地方,按风水学讲就是葬到那儿的人的家族会断子绝孙死光光啊,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绝户坟。他选好了以后那家主人很感谢,还给了风水先生好多礼金,他就走了。过了几年,风水先生又从黎川这个地方过,他想起多年前曾在这里讨水喝给人家出过一个坏点子,他心里说,我倒要看看那户家人家怎么样了。他就又走到他原来讨水的地方,结果发现那家人的房子做得特别好门庭高大,门口还张灯结彩的,外面还有人站岗。看起来那一家人很是发达呢。风水先生疑惑了,心想是不是原来那家人已经死光了又换了一家呀?他就上去向仆人问,一打听还是他原来讨水喝的那一家人。他便去见那家的主人,主人对他记忆犹新说,非常感谢你啊,给我们找了个那么好的地方。现在家里特别发达,做什么发什么,做什么都成功。风水先生心里更纳闷了,心想,怎么回事啊,我明明找的是一个绝户的地方嘛。他说你带我去看看吧,那家主人就带他去那个坟地看,他这一看啊傻眼了,他说哎这里怎么变成这样了?那里的环境全改变了。风水先生就问那家的主人,主人说,我们把老人在这里下葬后啊,当天晚上就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然后在我们老人的坟的周围啊就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再冲出一条河,反正就成了一个非常兴旺的风水。这个风水先生听后一方面很惊叹另外也很惭愧,这时他就实话实说了,说实不相瞒我那时候啊心里面动了坏念头了,我原是想给你们添麻烦的,就给你们找了是个绝户坟,但没有想到你们家的人这么有德行,改变了这种风水了。那个主人很奇怪说,你当时为什么要动那样的念头呢?风水先生说,你还记得我上次在你这儿讨水喝吧?这个主人说记得呀。风水先生说,那天啊我敲门敲了很久你才出来,出来以后呢又磨蹭了很久才端出一碗水,我拿到水一看水上竟还浮着很多麸皮,使我不能很快地喝,所以我心里就有点生气动了嗔恨啦。主人一听就跟他解释说,你不知道啊,我这样做是按我母亲的吩咐做的。你不知道我母亲这个人有多慈善哪,修桥补路帮助邻里,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那天你来讨水喝的时候我进屋去倒水,她问起这个讨水喝的人的情况,我说天气很热正在外面气喘吁吁呢。我母亲听后就说啦,说这个人赶路这么热,你直接把一碗凉水给他,他一口喝下去肯定要生病的。所以她就叫我动作慢一点,好让你在外面先坐坐能够凉下来,另外呢再把这碗水上面一点麸皮,好使你喝的时候不至于一口就饮下去,落病。那个风水先生听到这里非常感动,他说,哎呀,难怪这一家人能够有这么大的力量把风水都能改变,因为他们行善已经行到了这种地步了呀。他们能够为别人着想,帮助人时又是如此的心细,不是说要水喝就给一碗水,而是还想到这一碗水可能对我造成的伤害,他们要想各种方法使这个被救助的人得以避免。所以你们想一想,这种心态当然能够改造环境了,佛教里讲“心能转境”,我想这个故事是对这话的最好诠释了。
以今天的时代背景来说,你们各位很多都是在城里居住的,在城里住呢反正都是楼房,我看也没有什么风水不风水的,因为整个城市规划都是由国家统一来安排的。但总的来说,我认为人居住的地方还是应该远离工业区远离噪声污染的地方,空气要清新环境要优美,有绿化地带,在这种地方住能够心旷神怡,有益身心健康。另外,这个居住的适宜处还包括了我们要住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有危险不会发生其他的意外,当有坏人来侵犯的时候要能够有交通的方便、通讯的方便。
- 06-12· 2010年06月01日
- 05-25· 事事如意
- 05-25· 如意粥
- 05-25· 如意_宜兴紫砂茶壶谢晓东
- 05-25· 如意的规矩
- 05-25· 如意_紫砂壶 工艺美术师
- 05-21· 引用 【锐评】“一条死鱼
- 05-21· 金龙鱼玉米油传播借力柔
- 05-21· 金龙鱼饲养
- 05-21· 苏泊尔、金龙鱼联袂破“
- 05-20· 与混血美女主持人的亲密
- 05-20· 纪念伽蓝菩萨圣诞暨安福
- 05-20· 2010.12.05彰化圣元堂-温府千
- 05-19· 转基因食品清单
- 05-19· [转载]手工皂原料—芥花油
- 05-19· 多力多汁
- 05-19· 关于表彰2008-2010年度支持
- 05-19· [转载]Dr. Martens 2011春夏进
- 05-19· 腾讯的用心 文章摘录
- 05-19· 2010年 处处皆是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