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饮料 > 蜜制品 > 何飞鹏

何飞鹏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8 19:44   浏览 N 次  

  失手总在拿手中

  别人付薪,我学本事 美国地产大王川普,遭遇多次危机,但他“第一时间,主动、勇敢面对”的态度,让他逢凶化吉,这是危机处理的帝王法则! 遭遇问题,忽视逃避;面对危机,托辞延宕,非要等到火已经烧起来了,才开始想办法急救,通常大祸已成,力难回天,多少企业,都是在拖延中灰飞烟灭。如何成为一个不逃避问题,勇于面对危机的非常人呢?我的方法很简单,把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给那些你心里不喜欢做的事! 我的经验是:如果我有几件事要做,那些我很想做,或是喜欢做的事,通常是好的事、容易做的事或者是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想做的事,通常隐藏着困难,包含着危机。同样的,如果你管了许多单位,你喜欢去的单位通常是好的单位,你不想去的单位通常是问题单位。

  而逃避问题,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忽视它,或者认为它根本没问题,所有人都会这样;内心的直觉,会让你不喜欢有问题、有困难、有危机的工作。因此当我想通这件事之后,我重新安排我的时间与工作内涵,第一时间优先处理我内心不喜欢的工作,花最多时间,去与我不喜欢的单位沟通,花最多精力,去面对我不喜欢的人。因为这些事、人、单位,通常代表着问题与危机。 地震救难,有所谓的黄金72小时的说法,因为超过72小时,人存活的几率就降低很多。危机处理也有类似观念,危机乍现时,伤害不深,而后逐渐扩大,最后彻底毁坏,回天乏术。

  每一个人都可能走错路,误入歧途;每一个人手上,也都可能遇到麻烦事,在最快的时间面对,立即处理,是唯一的方法;逃避拖延,则万劫不复。 人心是肉做的,对别人的好,要心心念念,不能或忘。我永远记得,工作不只是工作,还有感觉、感情、朋友。要记住别人的好,要记住以情义相待,当你处处替别人想,别人也会同理相报。如果你只计算自己的利害得失,损失的可能不只是可数的财产,还有一辈子无法改变的机会!【情义相待,改变一生】

   成功的光环,有时会让人迷失,因而高估了自己的贡献与能力,低估了组织的力量与能耐,也错估了外在的形势,这使能力强的工作者经常会与组织陷入对抗,导致组织与个人两败俱伤。要避免悲剧,对自己的能力保守,对组织谦卑是必要的。

  ==

  进媒体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那时刚毕业不久,又有幸进了发行量极大的《中国时报》,采访的又是经济新闻,台湾的知名企业及老板,对我这个不懂事的年轻人,待若上宾。不知不觉中,我开始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杰出”、很“伟大”,因为所有的人见了我都尊敬有加。

  直到有一天,我发觉一个采访对象对一位我非常认同的同业,非常不礼貌,我十分讶异,这个同业能力比我强,但却得不到采访对象的尊敬,经过仔细思考后,我终于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代表的是大报,他们尊敬的不是我,而是我背后的大报;他们看轻的也不是那位同业,他们轻忽的是那家发行量小的报社。

  这个体验我牢记在心,“我”和组织是两件事,千万不要混为一谈,而这个故事背后,也隐藏了一个管理学上到底是“庙大,还是菩萨大”的有趣话题。

  对高级经理人而言,如果能力超强,让所任职的组织快速成长、风生水起,以一人之力带动组织变革,扭转了公司的命运,这个人绝对是个大菩萨,而他所属的组织,也就是庙,因有大菩萨,而灵验,而香火鼎盛,这是典型的“庙小菩萨大”!

  但是这种情境极为少见,就算有也只会短暂存在。因为能以一人之力旋乾转坤的案例不多,而就算真有其事,组织的力量会累积,日子久了组织的力量还是大于个人。大菩萨所做的努力,所获得的成果,全部会汇整成组织的力量,这个庙会益发宏伟壮丽。经过岁月的洗礼,菩萨再大,大不过庙;庙再小,经过许多菩萨的投入努力之后,庙会越来越大。

  因此“庙大,还是菩萨大”的管理话题,似乎有了结论:菩萨再灵,灵在一时;菩萨再大,也要有庙依附,无庙不成菩萨,所以庙与菩萨是一个共生共荣的关系。

  由于有了前述的经验,我很清楚,就算我能力再强,就算我自许成为大菩萨,但没有庙的依托,我无法修成正果,因此菩萨应有分寸、有礼貌,应该知道谦卑,应该知道进退。谨慎小心地维持与庙之间的关系,绝对不要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组织,这就是菩萨应有的礼貌!

  这个礼貌的终极境界,是视每一个自己曾经停驻过的庙为自己的家,把庙和自己画上等号,不只是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更要留下认同,我是“大庙中的小菩萨”,而且是永远的小菩萨。不管我现在在哪里,我曾经停驻过的组织,都是“我”的组织、“我”的庙!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厢情愿的“礼貌”,但礼貌不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吗?

  ■后记

  有人问我:如果公司实在太不合理,个人太有礼貌,不会太软弱吗?

  我承认,当然有许多公司确实不上道,工作者适度表达自己的不满是必要的,但不论沟通过程如何激烈,应保持的底线是,绝对不要玉石俱焚,导致与公司同归于尽的结局,因为这损人且损己。

  我认为,公司是现实的,因为现实,所以在可理解的范围内,绝对会妥协,只要好好沟通,应不难达成自己的期待!

   失手总在拿手中

   一个主管正在执行一个超级大计划,因为案子大,连我也不免开心起来,我要求这位主管来做个简报,

  这位主管来了,但却有些不耐烦。做完简报后,他向我抱怨:何先生,这个案子金额虽然大,但案型并不特别,都是我们日常熟悉的工作,这也是我最拿手的事,你为什么会不放心?他的抱怨其实有些道理,因为此案都是标准化的工作,并无特殊的变化,理论上我应该可以放心,只不过我最近心神不宁,所以格外小心敏感。但听了他说的话之后,我反而觉得我的小心是有道理的。

  我告诉他:这件事虽不复杂,但牵涉金额大,加倍小心谨慎是有道理的。更何况,对不熟悉的事物,我们都会格外小心,反而不犯错。而对拿手且熟悉的事,因为熟悉、因为有把握,以至于怠慢,反而容易犯大错。对这种简单、拿手的大案子,反而才真正应该小心,最有把握的事,隐藏了最不可能的致命错误!在最拿手的事中失手,在最不起眼的简单事务中失手,这是最令人痛心,而且极常见的事。

  我永远记得那个刻骨铭心的惨痛经验:那一年我的干姊夫三十九岁,英华正茂,要动一个割除前列腺的小手术,那位教学医院的超级名医掉以轻心,没看到验血报告就全身麻醉进行开刀,从此我的干姊夫就没醒来。因为他的肝脏有问题,不能全身麻醉。一个最简单的小事,一个疏忽,造成了最大的悲剧。事后我们听说:这位名医不断的告诫学生,不能轻怱验血报告,对每一个小环节都要小心,因为最拿手的小事,会带来最惨痛的代价。这位名医得到的是一辈子不能平复的悔恨,他要背负这个错误走完他的人生旅程。

  我的工作经验也充满了类似的经验。在面对大案子、大事时,我们都极度小心谨慎,也都全力以赴。有一天我猛然警觉,在大案子上我们似乎没有失手过,但是在小事、小案子上,我们却失误频频,原因无他,拿手的小事,我们轻怱、我们傲慢、我们付出代价。为了解决小事失误,刚开始我以为是缺乏管理、缺乏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于是我努力的建立管控系统,尝试用SOP来减少错误。虽然有一些效果,但是仍不能完全避免。因为再好的流程管理,都仍有模糊的界面,而心态上的轻怱、态度上的傲慢,却会使错误像水银泄地一般,不放过任何空间四处蔓延,随时发生。

  工作者的态度,才是失手的关键。虚心才是不失手的保证,敬天畏人则是每一个人一辈子能过安稳日子的原因。对简单的事、拿手的事,其实毫无危险,但这并不保证绝对没事。而傲慢、轻怱,却会造成不可思议的错误,如持续性的傲慢、轻怱,更会引发连续性的错误,而重大的悲剧通常是连续性错误所造成。

   压抑自己的轻慢,小心自己最拿手的事,是远离悲剧的开始! 别人付薪,我学本事

  台湾财经和教育界典范人物李模先生在回忆录《奇缘此生》中,讲述了一个改变我人生态度的故事。他的名言“别人付薪,我学本事”,影响了我一生。

  李模在日本侵华战争时离开家园,当时的他连高中学业都没完成,在一个税务机关当临时工读生。他从收文的工作做起,认真工作、努力学习,很快把发文的工作完成,并不断扩大工作范围,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兼了七项工作。

  李模先生说:“我在工作中学到了好多本事,不但不要缴学费,竟然还有人付我薪水。因此就努力多学多做,因为这是拿别人给的薪水,学到的是我自己的本事。”

  我那时刚工作不久,正为工作繁重所苦,听到李模这一句“别人付薪,我学本事”,顿感振聋发聩。

  这句话变成我努力工作、认真学习的理由。

  以前只要主管交办新工作,我会推托,能闪就闪、能躲就躲,实在躲不掉,心里还会不断抱怨,为何这么倒楣,怎么又是我?觉得老板老是在压榨我的劳力。而有了这句话,我的想法改变了,我不再抱怨接受新工作,新任务,我把新工作视为新的学习机会、新的学习可能,我高高兴兴地接受,努力迎向新的挑战。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些以前视为痛苦的事,不再痛苦。而有些很困难的工作,过去我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完成,后来竟然都不再困难。因为工作量增加,不断练习之后,我手脚利落、灵活干练。对新事物,我也能快速学会上手,我变成老板最信任的员工,也成为单位中最倚赖的战将。

  这个经验强调的是学习,而不是工作的回报。薪水可能是固定的,多做事不会立即有更多的回报,但学习得到的是“自己的本事”,这是别人拿不走的资产。

  现在我到处宣扬这个观念,尤其对年轻人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更需要这个正确的观念,但也有少数人会说,如果多做事没有拿回报,是不是就吃亏了呢?我的回答是,人生这笔帐,不全然以金钱为单住,也不全然以立即回报来呈现。

  你在多做、多学的过程中,得到的能力、认同、肯定,都不是金钱能衡量的,而未来的机遇也不是现在能计算的。

   万般有罪,罪在朕躬

   中国用来形容皇帝的两句话――“万般有罪,罪在朕躬”、“一人有庆、兆民赖之”都可以用来解释主管的角色。第一句话形容主管的错,第二句话形容主管的对。错与对,都在主管,就像皇帝影响全国一样,主管关系到组织团队的成败。

  一个团队历经了7年的亏损,但我们从来没有对它丧失信心,原因是产品的定位正确,合乎潮流发展。因此7年来,我们不断地修正、调整工作方向,人员整编、主管更替、流程改造,能改的几乎都改了,但是这个团队只有偶发性的改善,一段时间营运变好,但随即打回原形,又回到不稳定的状态。

  日子久了,我不得不仔细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我们几乎做了所有的事,却没有明确的进展?

  从我们过去所做的调整,我推出一个结论:问题一定出在没有被调整改变的地方,而这个团队哪里没有改变呢?那就是“我自己”,我始终在这里,我应该就是营运不善的凶手!

  我决定开除我自己,看看这个团队的营运会不会改变。很不幸,也很幸运,在我离开之后,这个团队开始逐渐改善,速度虽然不快,但慢慢向上。10年之后,这个团队变成台湾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营运团队,这就是台湾《商业周刊》的故事。

  我无意贬抑自己,我只是在描述一个组织内最敏感、最不愿意被面对的真相:领导者可能是组织问题的核心根源!

  我仔细回想这个过程:当一个单位营运不善时,所有的事情都会被提出来检讨,而且我们也确实找出了许多问题,那还真是一连串纠缠不清的问题串。再仔细分析,这些问题串又可分为核心问题、延伸问题及细节问题。核心问题才是真正的关键,延伸问题则依附核心问题产生,只要核心问题改善,大多数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因此找出核心问题才能改善营运。

  但是,如果核心问题是发生在领导者或主管身上,则很可能被刻意忽略,以致永远无法改善。《商业周刊》的改变过程,就见证了领导者自己的盲点,要不是我自己猛然觉醒,很可能《商业周刊》仍深陷困境。

  领导者眼睛向外找问题,而不知道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这是常态。如果领导者是老板,事业是你的,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你当然有理由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如果亏大钱,你也要自己负担,所有不想长期亏钱的老板,就要想想自己可能是亏损的凶手,如果不想长期亏损,你就要自我了断,虚心想一想 “万般有罪,罪在朕躬”,贵为皇上,必要时下诏罪己,也不能迟疑。

  如果你只是个小主管,那这种自我检讨反省的态度就更不能少。如果你在检讨完别人之后,仍然未能改进,而你能及时醒觉可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错误,那你还有机会自我调整,以免于被撤换的命运,而不能自省的主管,被推出午门斩首,为时未远。

  面对组织的绩效不彰,领导者必须免除有缺点、甚至可能是组织里最大的问题人物,午夜梦回,不欺方寸,是领导者要常常面对的真相。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